为什么陈氏太极拳师大多死于脑血管病

如题所述

一、目前人们普遍采用的太极拳练法对强身、健身、养生的作用很有限
很多人学练太极拳的首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目前所存在的众多太极心法口诀、方法原则、技术要领等,绝大部分都是先人当年用来修炼和指导人们修炼搏击技击能力所用的要领。比如打拳时要求全身松柔、用意不用力,其目的绝不是为了这样做能够更大地获取健身、抗老方面的收益(没有任何道理表明这样做对健身更加有益),而是为了训练人们在技击格斗时能够尽可能地让自己身体放松,从而具有高度的灵敏灵活性(越是紧张和僵硬,越不能灵活和灵敏)。因此,松柔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健身,而是为了技击。很多以健身为主目的的太极拳爱好者长年累月格守轻灵松柔、用意不用力的经典技术要领,很少在练拳过程中让自己的身体做力量性、剧烈性运动(如发力)。长此以往,结果必将是身体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逐渐向废用性萎缩退行方向发展,老态由此而形成。
很多人以为有利于提高技击能力的练法肯定也同时有利于健体强身和延年益寿,技击水平高的太极拳名家们的练拳方法肯定健身收益也会最大。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那些比较有名气的武术、太极拳名家们的寿命常常并不比常人有明显大幅度提高。仅凭此点就可知所谓的武术、太极名家们的最正宗的练拳方法仅仅是在训练武术技击技能上有独到之处,不见得在健体强身、延长寿命方面最科学有益。从人体功能用进废退角度来看,很多传统、正宗的太极训练锻炼方法不仅不利于健身强体延寿,反而有害人体健身延寿愿望的实现。例如前面所说的长期求慢求松、用意不用力,追求打完一遍拳后面色不改、大汗不出、呼吸心跳均无明显加快等等,不管这样练对修炼技击能力有多大意义,有一点显而易见那就是:长期缺少剧烈、强力、大负荷体力活动的结果必然是人体骨骼、肌肉、心血管等系统发生废用性萎缩退行,人体剧烈运动能力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而容易发生。很多太极拳名家最后死于心脑血管病,原因可能就在于此(随着年龄数字的增大强体力活动锻炼逐渐减少)。当前太极拳锻炼有一种不好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偏重轻柔、灵巧方面的训练(尤其是随着年纪增加),忽视力量和运动剧烈度方面的锻炼。这种练法不仅不利于获取更大的健身强体收益,实际上也不利于修成和保持高超武术技击能力。任何武技都离不开力量和速度的支持。历史上的太极武术高手和名家们除了练套路,还有其他训练方式一起进行。仅靠练套路,尤其是单纯缓慢轻柔地练套路,绝不可能大幅提高一个人的格斗能力。修炼太极拳,应该既追求柔,也追求刚;既能慢,也能快。刚柔兼备,能慢能快才是正路。
不过话又说回来,太极拳毕竟也是一种体力活动,它能使很多人有兴趣进行体力活动不管收获大小总比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要好。如果练拳者能在方法上再加以改进,相信会受到更明显的健身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4
陈氏太极拳师中很多死于脑血管病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
1. 练习太极拳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很多老拳师在长期练习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注意身体的健康状况,导致身体透支,最终引发脑血管疾病。
2. 太极拳注重内功和内力的修炼,如练气、运气等。如果练习不当或过度,可能会导致体内气机失衡,从而引发脑血管疾病。
3. 陈氏太极拳师在修炼过程中可能过于追求技击效果,忽视了身体的健康和平衡,这也可能导致身体透支和疾病的发生。
4. 此外,陈氏太极拳师在修炼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利因素,如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等,这些都可能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增加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陈氏太极拳师中很多死于脑血管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太极拳的修炼方式、方法有关,也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身体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透支身体。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内功的修炼,避免因气机失衡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2个回答  2014-02-24
我不敢乱发表言论。但是你的总结比较对,太极、形意大师练功方法肯定有问题,尤其是陈氏太极的大师大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我非常反对大家将太极拳神话,我认为健身不应该走极端。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