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文言文翻译 学案设计考点突破文言文翻译3步曲答案

如题所述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5

学案3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说明》对于本学案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

    筛选文中的信息.理解并翻译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考查时,一般涉及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故应用性、综合性较强.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翻译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文言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字顺;必须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

2.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⑵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⑶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⑷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文: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译文: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要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没有能够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译文: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

译文: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朝的地盘就能够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3.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2007年浙江卷]   

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译文: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国家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应当求助于自身了。   

理解并翻译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随意改变、增减;“达”,即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没有语病;“雅”,即有文采,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要做到“信”和“达”。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考点1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通其大意”,按原文表达的大体意思来翻译。高考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一般要求直译,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此也必须明确。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考查的重点内容有:  

⑴文言实词。重点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异体字),也要注意偏义复词、同义复词、数量词的特殊表示。  

⑵文言句式。除了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这四种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特别要注意的是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的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和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数词后置、状语和补语的特殊语序)。   

⑶文言虚词。重点掌握《考试大纲》中溜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⑷对古代的专用语、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也应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⑸对言简意丰的句子或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⑵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

译文: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来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译文: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⑴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⑵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抓住重点翻译句子。   

⑶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⑵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⑶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⑷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译文: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译文: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广泛。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完整与否。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考点2 文言文断句   

    【例2】用“/”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无 恒 产 而 有 恒 心 者 惟 士 为 能 若 民 则 无 恒 产 因  无 恒 心 苟 无 恒 心 放 辟 邪 侈 无 不 为 已 及 陷 于 罪 然  后 从 而 刑 之 是 罔 民 也 焉 有 仁 人 在 位 罔 民 而 可 为 也?  

    答案: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解析:断句时要根据上下文意思,同时注意“也”等关键词语的提示作用。   

    译文: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

    文言断句4技巧   

    ⑴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⑵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⑶找顶真和排偶。顶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⑷明对话与引文。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2.给下面一段文字加标点。   

    诸 人 徒 见 操 书 言 水 步 八 十 万 而 各 恐 慑 不 复 料 其 虚 实 便 开 此 议 甚 无 谓 也 今 以 实 校 之 彼 所 将 中 国 人 不 过 十 五 六 万 且 已 久 疲 所 得 表 众 亦 极 七 八 万 耳 尚 怀 狐 疑 夫 以 疲 病 之 卒 御 狐 疑 之 众 众 数 虽 多 甚 未 足 畏 瑜 得 精 兵 五 万 自 足 制 之 愿 将 军 勿 虑   

    答案: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

    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解析:断句时要根据上下文意思,同时注意“也”“耳”“夫”等关键词语的提示作用。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