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是歌手》第一季到第三季的变化

如题所述

摘自我是歌手贴吧:弗朗茨
前两季中,有一些现象引起很多的讨论,比如高音、编曲、换号、重唱、互动、直播、剪辑、一票制等等。

高音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表述是“安静的慢歌”在我是歌手舞台上没有前途。这个现象主要源于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节目的硬件配置。
先看硬件配置,据上一季现场导演的说法,歌手节目是把体育场的音响设备搬到了1200平米的演播室,效果不可谓不震撼。根据我去现场的体会,确实冲击力很强,但我也有些其他的感觉。

一是低音的部分总感觉不够清楚,有点浑,请教了懂音响的朋友说可能是扩音太强造成的

二是歌曲相对安静时,音乐外的杂音听的比较清楚,比如观众席上的声音之类的,影响效果
这两点对于“安静的慢歌”打击已经挺大了。我还记得现场听品冠的《我不难过》,这种感觉很明显,我甚至觉得他的声音连乐队都压不住。但是后来看电视的时候感觉反而挺好,所以品冠就是现场很吃亏,《我不难过》是第二季常规赛票数最低的一首歌。

观众是10-50组的平均分布,基本可以作为大众的样本。
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欣赏习惯是觉得“高音”很好,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可能跟我们一直以来是欣赏戏曲有点关,京剧里的高音或者长腔很容易获得喝彩。我最近在听第二季的歌曲时,感觉很明显,比如张杰,一个小节飙到了C5以上,观众席就沸腾了,音下来,背景声就安静些,再飙一段,观众又开始嗷嗷叫。
另一方面,歌手在最冷的冬天录制,我自己感觉棚里又很热,让穿了很多衣服进来的观众有些很难静下心来。这种情况下,能够带动大家High起来的歌,不管是High爆,还是感动哭,当然会占据更多的优势。

我认为无论结果如何,观众的欣赏习惯是不应该被诟病的,节目找500位”大众“评审的目的也是避免从完全专业的角度来评判,毕竟这属于”文无第一“的行当。对歌手而言,想要在这个舞台走下去,取得较好的成绩,还是要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

据说这次对音响又做了升级,不知道是不是照顾了低音部分的效果。其实我并不认为1200演播厅是一个很好的”音乐厅“,真正专业的音乐厅在建筑结构、内外部材料等方面是非常考究的。所以这个1200演播厅的主题词还是”冲击力“和”震撼力“,条件对歌手都是公平的,就看怎么利用了。

另外从这次报名的情况来看,还是宣传”500人“,基本也还是分五组,所以观众的格局没有变化。对于喜欢研究分析的歌手和其团队来说,前两季的200首歌曲是足够好的分析和参考对象了。

基于这两点,从目前看,飙高音,获高票,还是得照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