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威船长的资料 越详细越好

如题所述

哈尔威船长是著名作家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部小说里描述的人物。

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

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哈尔威船长文章内容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的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宽25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7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15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稍尖勉强可辨。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5
哈尔威船长是诺曼底号的船长,因“诺曼底”号遭遇海难,不幸身亡。   哈尔威船长是著名作家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这部小说里描述的人物,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了"诺曼底"号上的哈尔威船长在海轮遇难、忘我救人的过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是的的的做人之道"的精神 。   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尚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成为人们心中的伟大英雄,把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一八七零年三月十七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来到了海上。   大海上夜色蔼蔼, 大雾愈来愈浓了, 距离稍远就看不清了。但像这类英国大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乘客们都沉浸在梦乡之中。人们不知道一场灾难已经要来临了——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在黑夜里响起, “诺曼底”号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原来是载着五百吨小麦的“玛丽”号大轮船,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冲了过来,“诺曼底”船身上被撞出了一个大窟窿。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看来不久船就会沉没的。然而更危险的是: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在这紧急关头,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争我夺,奥克勒福大副带着船员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吓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喊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   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哪个工作人员敢抢在旅客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哪个年轻人敢抢在老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沉着镇定的,他把每个人和每件事都考虑到了,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大声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第20分钟到了,60个人全都登上小艇。船里的水越来越多,轮船就要沉入深深的海水中,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速度再快点!”船长又叫道。   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忘了自己的人,人们不会忘记他。矗立在英吉利的哈尔威的雕像,被人们称为“永远不朽的丰碑”。   ——————摘自《诺曼底号遇难记》   (注:以上为简要内容) 2010年8月摘入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7.船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9-25
诺曼底号的船长  是诺曼底号的船长,因“诺曼底”号遭遇海难,不幸身亡。
  哈尔威船长是著名作家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这部小说里描述的人物,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了"诺曼底"号上的哈尔威船长在海轮遇难、忘我救人的过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是的的的做人之道"的精神 。
  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尚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成为人们心中的伟大英雄,把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一八七零年三月十七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来到了海上。
  大海上夜色蔼蔼, 大雾愈来愈浓了, 距离稍远就看不清了。但像这类英国大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乘客们都沉浸在梦乡之中。人们不知道一场灾难已经要来临了——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在黑夜里响起, “诺曼底”号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原来是载着五百吨小麦的“玛丽”号大轮船,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冲了过来,“诺曼底”船身上被撞出了一个大窟窿。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看来不久船就会沉没的。然而更危险的是: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在这紧急关头,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争我夺,奥克勒福大副带着船员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吓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喊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
  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哪个工作人员敢抢在旅客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哪个年轻人敢抢在老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沉着镇定的,他把每个人和每件事都考虑到了,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大声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第20分钟到了,60个人全都登上小艇。船里的水越来越多,轮船就要沉入深深的海水中,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速度再快点!”船长又叫道。
  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忘了自己的人,人们不会忘记他。矗立在英吉利的哈尔威的雕像,被人们称为“永远不朽的丰碑”。
  ——————摘自《诺曼底号遇难记》
  (注:以上为简要内容)
  2010年8月摘入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7.船长) 诺曼底号
  诺曼底号邮船是划时代的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巨型邮船,至今仍然给人一种怀疑其是否确实存在过的如同梦幻一般的感觉。吨位83423吨,流线型球鼻艏,电力推进,全船空调,从巴黎克里荣饭店聘请的顶级厨师,温水循环的室内游泳馆,现代化音响设备的歌剧院,大理石墙面的教堂,全船的Art Deco艺术装饰……被誉为“震惊世界的最豪华、最漂亮的邮船”、“在世界客船史上享有不灭的名望”。
  建造概况
  20世纪30年代大西洋两岸各国建造大型邮船的热潮爆发之后,面对英国的不列颠女皇号、不列颠尼克号,德国的不莱梅号邮船和欧罗巴号邮船,尤其是面对意大利的骄傲——国王号邮船,法国人也未能免俗。犹如英、美、法、德、意等国在主力舰建造方面的军备竞赛一样,在横渡大西洋邮船建造上也在争夺更大、更快、更豪华的头衔。此时,大西洋上最大的邮船是56000吨级(英国的庄严号、伯伦加利亚号),法国人决定一劳永逸地结束吨位的竞赛——建造一艘80000吨级的邮船。法国邮船界的首席设计师,曾经给沙皇海军设计战舰的俄国人弗拉基米尔?尤科维奇被邀请担当此项设计任务。给尤科维奇的硬性指标有三条:吨位超过80000吨;长度超过1000英尺;航速超过30节。在考虑多种线形之后,决定采用大西洋型船首,即所谓“clipper bow”,上高下低程弧状,可以减少高速航行时的阻力。欧洲大轮船公司在造船业界都有自己的关系网,比如卡纳德公司的轮船多由克莱德班克的约翰?布朗船厂建造,白星公司的轮船多由贝尔法斯特的哈兰?沃尔夫船厂建造,北德的轮船多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建造。诺曼底号由法国CGT公司的老搭档——圣纳泽尔的Penhoet船厂承担的建造任务。
  自从毛里塔尼亚和卢西塔尼亚号之后,大型邮船都用更经济、马力更大的蒸汽轮机作为动力。但是蒸汽轮机是单向转动的,这些邮船为了倒车,还需要安装一套小型的辅助动力。诺曼底号独有创新,仍然采用大功率蒸汽轮机,但是不直接带动螺旋桨,而是带动一套发电机--电动机,然后由电动机来驱动80000吨的邮船。由于电动机可以反向运转,困扰邮船设计师们20多年的一个难题解决了。
  技术难题解决了,但是经济难题又来了。1929年10月29日,大萧条爆发了。此时正在建造或筹建中的长度超过900英尺的邮船有三条。其中只有英国白星公司(白星轮船公司曾拥有奥林匹克号等著名邮船)的海洋号继续硬着头皮建造。这种愚蠢行为使白星公司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最终导致其被英国卡纳德公司收购,大洋号最后也变成了废船壳被出售。而卡纳德公司正在建造的代号“534”的玛丽王后号,则奉命搁置等待经济状况好转。由于经济结构与英国和美国不同,法国在大萧条中比较幸运。但是幸运只是相对的,在全球经济萧条中法国不能置身事外。1931年1月,新船开工不久,CGT(跨大西洋海运公司)被迫向法国政府请求财政支持。以法国政府获得对公司的执导权为代价,CGT得到了资助,代号T6的新船建造成功,被命名为诺曼底号(这个名字是从拿破仑、林德伯格、本杰明?富兰克林、海王、美丽的法兰西等众多名字中挑选出来的)。
  1932年10月29日,有20万名观众到场观看这艘法兰西的超级巨轮下水,法国总统阿尔贝?勒布兰也出席了下水仪式。诺曼底号的船体沿着涂抹了43吨肥皂和2.5吨猪油的滑道缓缓地滑入卢瓦尔河。由于经济状况还没有完全恢复,诺曼底号下水之后的舾装工作比较缓慢。船内被装上一块块的地毯、镶板和艺术品。CGT召集了船舶装饰设计大师——给法兰西岛号设计宏伟的三层门厅的荷兰人范?德?鲍扬、设计大理石餐厅的法国人保罗?巴图——都被再次邀请装饰这艘海上宫殿。许多前所未有的豪华装置都在诺曼底号上首次出现——第一和第二烟囱间的运动场和网球场;第一个大型室内游泳池;第一个邮船上的剧场可以演出电影和轻歌剧;第一个采用柔光照明和室内广播系统;第一个在全体旅客舱室普及冷暖空调……不仅在当时,甚至直到70年后的今天,诺曼底号也被国际客船界评价为历史上最大、最漂亮、最豪华的邮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代的大型巡航游船已经是游览工具,而非交通工具,而且很多细节上的装饰装潢比不上诺曼底号)。
第3个回答  2012-09-25
是诺曼底号的船长,因“诺曼底”号遭遇海难,不幸身亡。   哈尔威船长是著名作家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这部小说里描述的人物,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了"诺曼底"号上的哈尔威船长在海轮遇难、忘我救人的过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是的的的做人之道"的精神 。   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尚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成为人们心中的伟大英雄,把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一八七零年三月十七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来到了海上。   大海上夜色蔼蔼, 大雾愈来愈浓了, 距离稍远就看不清了。但像这类英国大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乘客们都沉浸在梦乡之中。人们不知道一场灾难已经要来临了——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在黑夜里响起, “诺曼底”号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原来是载着五百吨小麦的“玛丽”号大轮船,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冲了过来,“诺曼底”船身上被撞出了一个大窟窿。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看来不久船就会沉没的。然而更危险的是: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在这紧急关头,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争我夺,奥克勒福大副带着船员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吓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喊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   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哪个工作人员敢抢在旅客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哪个年轻人敢抢在老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沉着镇定的,他把每个人和每件事都考虑到了,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大声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第20分钟到了,60个人全都登上小艇。船里的水越来越多,轮船就要沉入深深的海水中,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速度再快点!”船长又叫道。   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忘了自己的人,人们不会忘记他。矗立在英吉利的哈尔威的雕像,被人们称为“永远不朽的丰碑”。   ——————摘自《诺曼底号遇难记》   (注:以上为简要内容)   2010年8月摘入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7.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