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什么意思?

无……则不复也。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

一、原文:

出自 战国 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一、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中人以上可以用语言上的;中人以下,就谈不上啊)。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二、《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0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原文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扩展资料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她)努力想弄明白却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她)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她)了”。

出处: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作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本句翻译:
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也就是说不能举一反三。

出处:
原句出自《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不到他(她)努力想弄明白却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她)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她)了”。
第4个回答  2012-10-27
vvccc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