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问题(简答题)

1.青藏高原的日喀则地区冬小麦的亩产可达850千克以上,春小麦也超过800千克。柴达木盆地的小麦亩产950千克.这样的产量就是我国风调雨顺的的平原也不可能做到,你能解释原因吗?
2.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工业基础优势是什么?
3.说说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在环保方面的异同点。
4.台湾的铁路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个问题。。1.太阳辐射强烈,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因而空气稀薄洁净,大气中的尘埃和水汽含量较少,透明度好。当阳光透过大气时,能量的损失较少,太阳辐射强烈。这里绝大部分地区的太阳年辐射总量都在160千卡/厘米2以上,日照时数达2200小时~3600小时,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年日照时数更高达3620小时。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光照时间,大大弥补了海拔高造成的低温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农业的高产。

2.低温延长了农作物的生长期,有利于其营养物质的制造和积累。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导致气温较低。这里年平均气温多在5℃以下。特别是夏季,这里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气温都在8℃~18℃之间,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低温使农作物生长缓慢,延长了农作物的生长期,使农作物有更充足的时间制造和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

3.气温的日较差大,减少了农作物自身对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高原上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白昼时,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上升较快;夜间,稀薄而又洁净的空气有利于地面的长波辐射,热量散失较多,加之冷气流的下沉,使气温迅速下降。据观测,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日较差都在30℃以上。巨大的昼夜温差,对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非常有利。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大大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4.夜雨多,减少了旱情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高原上昼夜温差很大,白昼期间蒸发到空气中的大量水汽,到夜间就会大量凝结,形成了高原地区多夜雨的独特现象。夜间降水后,大部分的雨水就会渗透并蓄积于土壤中,减少了那种白昼降水时的大量蒸发造成的水分损失,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因此,虽然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并不多(多在50毫米~900毫米间),但由于夜雨的频率高,农作物的旱情并不严重,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5.自然灾害少。

高原上的降水较少,夜雨较多,因而很少有洪涝灾害发生;气温偏低,没有高温促熟的现象;农业耕地多分布于山谷地带,大风少,作物少有倒伏危害。此外,强烈的太阳辐射,紫外线较多,杀菌力强;温凉的气候,也限制了害虫的繁殖与生长,因而农作物的病虫害较少,有利于农业产量的提高。
第二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最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小成就。但相比经济发展更快的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还是慢了些。GDP和工业增加值由改革开放初的近15%和20%下降到现在的10%以下。这几年,国家逐步正式明确提出东北地区振兴战略。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

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和行动。首先,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引领振兴东北战略。巩固和提升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地位和功能,是振兴东北地区的关键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这些基地产业均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或跨国公司的日益强烈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竞争优势。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于其所在地区的区情,而在众多区情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配套条件以及企业战略行为、组织和同业竞争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所构成的“钻石体系”。传递并丰富“钻石体系”力量,培育区域竞争力,是建立起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一直在采取措施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但总体上来讲过去主要是就工业论工业。因此,振兴东北地区必须跳出就工业论工业、就产业论产业的思想,借鉴国际经验,从丰富和传递东北地区“钻石体系”力量高度,去建立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巩固和提升东北地区经济地位和功能,实现东北振兴。这就是说,要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引领振兴东北地区战略。

东北地区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富裕,国有计划经济条件优越,利用这种资源和条件具有相对高的比较利益。由于这种比较利益的存在,使得转向依靠知识、技术和发展非公经济的转换成本很大。因此,振兴东北地区战略关键在于降低转换成本。要鼓励民间自主创业,通过民间创业推进产业和城市转型。建议调整国家资金投入方式和方向,实施国家东北地区创业专项支持计划,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特别补贴,大力鼓励和支持东北民间创业或国内外创业者与东北民间的联合创业活动。要进一步从强调项目投资、技术改造和脱困向强调企业改制的思路转变,把最大限度降低转换成本、增加转换收益作为国企转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特别财政政策的配套支持下,采取股份制改造、租赁、并购等多种途径,改制国有企业。

要实施南向战略。为了最大限度地开拓腹地、利用区内外规模和集聚经济,东北地区必须实行南向发展战略。南向可以最充分地发挥本地规模经济和集群经济的作用

第四个问题
沿海岸呈环状分布。

1.地理因素
台湾岛中间高四周低,中央山脉非常陡峭,不易修建交通设施
2.经济因素
台湾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北部 西部和南部,这样沿海岸线修建铁路便足以满足不同地区联系的需要
3.历史因素
清朝时期刘铭传便在基隆市和台北市之间修建铁路,日治时期更是在西海岸修建南北通道.
4.人口因素
台湾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大台北 高高屏 桃竹苗 中彰投地区,铁路作为满足人们需要的工具,自然在人烟密集的地区.
5.战略需要
两岸对峙,而台湾战略纵身狭窄,南北狭长,只有贯通南北的铁路才能使南北呼应,互相支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9
这个分追问

一题一分还富裕呢。学学下面这名回答者的精神。

追答

嗯,那我能说上课不好好听,一个问人,一个回答人,学学人家

追问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