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国纷纷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

如题所述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Jobs)指出,在很多行业和国家,大部分需求最多的职业和专业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还没有产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这意味着,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们为尚未存在的职业做好准备?
  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球许多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基于对未来公民形象的追问,他们提出了21世纪素养等理念。近十几年来,21世纪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在中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倡导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也反映出中国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2016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而这份报告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包含的核心要素。报告发现,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