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词目:感性   拼音:gǎnxìng   英文:perception, perceptual
基本解释
  [perceptual] 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   感性一般被理解为: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并未深入思考而基本以第一印象来做判断的。
基本概念
  “感性”一词似乎只出现在现代的白话文,并且应该是个为了翻译一个哲学概念而创造出来的(仅仅是一个推断)。这些词可见于康德对于知识的划分,将人的认识能力即传统的理性分成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康德的感性论来理解“感性”:“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纯粹感性。它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现象,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表象”。   感性作为一个哲学用语似乎太玄奥了,但作为文学用语就容易理解了。参考余光中的《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运用:“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感性”写作是为了激发某种感性,而不是“知性”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写作态度。“感性的文字”则是那种感性写作,文字里充溢着某种感情的语言,有如涓涓细流微微道来,有如激情澎湃滚滚袭来。
详细解释
  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认识形式或认识阶段,该词英文词来自于拉丁文sentise,表示知觉到和感觉到。亚里士多德把感性现象解释为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实体作了认识的改造。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都承认感性是客观事物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观念,这种理论带唯物主义性质。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许多哲学家由于感性认识的相对性而怀疑感性知识的实在性,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都认为感性现象是虚幻的。贝克莱夸大感觉的主观性,进而否认有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明确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并把感性定义为“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观念的能力(接受力)”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由感性材料和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构成的。但是,只有感性还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因为他缺乏普遍性,必然性。知性的作用就在于它用先天的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从而使之成为有条理的科学知识
语言学解释
  日常语境中理解词汇,大多的时候,如果定义很模糊的话,只能语境里去感受语义。这就决定了日常语言中的语义具有多样性和不精确性,缺乏规范性的特点。许多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语言词语的误解所造成的交流的误解,这可能是人人误解的为一个重要方面。   “这个人很感性”。这是一个简单的判断句,但用于“感性”是个抽象概念,说者和听者对于“感性”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这就是个人的“言语(parole)”。而把公众对于概念达成的共识,或者说是交集,就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同时,语义也是可以进化的。一篇有影响力的作品都可以赋予一个词新的内涵,就比如余光中的“感性写作”。   给“感性”一个最终定义可能为时太早。但随着“感性”广泛的使用,最终可以得到一个广泛认可的内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3

感性指人的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第2个回答  2012-06-14
感性,就汉语构词法上讲,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感情性质的,感觉性质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
人在这方面分两种,一种是理性,一种就是感性,理性是很理智的那种,就是做事都依据道理,不会冲动.而感性的就是凭着感觉来的那一种,凡是只要感觉对了就行,不管有没有事实根据,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
第3个回答  2012-06-14
感性,就汉语构词法上讲,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感情性质的,感觉性质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
第4个回答  2012-06-14
感性 gǎnxìng
[perceptual] 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
难道理智会屈服于单纯的感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