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泛指近代西方文明决定性地影响中华文明之前,在中国古文化主导下产生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方法和相关体制。中国古建筑的影响范围遍及半个亚洲和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大体上是工匠之间口传身授,然而匠人社会地位低下,难以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每每暗于文字,虽然多有经典作品,可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人微自然言轻,几千年来建

苏州园林筑学方面的专业著作屈指可数。现在我们对于中国古代那些辉煌一时的建筑,除了考古的证据,更多的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玩味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性关怀的一个凄婉追求,也成为对于一代代建筑工官、工匠默默奉献的最嘹亮的赞歌。

  中国历史上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古建筑风格的流变,例如随着佛教文化的引入和传播,起源于印度的宝塔建筑发展成为古建筑中的一大门类;佛教建筑中的石窟建筑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保鲜柜”。

  “凡是侵略我们的,最终都成了汉人”--中国古建筑依托连绵不绝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得到了流传和发展。蒙古人的元朝促进和发展了中国的古建筑,满人的清朝也发展了中国的古建筑。近代随着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留学美国归来的年轻建筑师吕彦直还设计出了南京中山陵这样的精美古建筑,堪称古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科学研究的方法随着西游学子的归来而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随着建筑学的整体发展而逐渐走向繁荣。梁思成老先生不但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还爱了绝代才女林徽因,学之精深,人之倜傥,让多少文人雅士,建筑学人,为之感叹。

  在系统介绍中国古建筑的书籍当中,有两本比较权威的。一是《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书的编委中有几乎所有建国以来中国建筑界的顶级学者,包括梁思成、刘敦桢等。另一个是教材性质的《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主编,比较通俗,生动。

  在城市规划学科的看法中,中国的古代城市都可以称为是“平面城市”,平面城市摊大饼的功能分布,造成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交通的效率低下。这样的城市结构已经明显不适于当今中国的实际需要。按照美国建筑大师沙利文的观点,“形式要追随功能”,以单层为主的中国古建筑难以跟上城市的功能要求,所以逐渐让出了建筑发展的主流地位。古建和仿古建大多见于公园和风景区,然而只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西方的科学知识,在继续发展,那么也有理由相信中国古建筑会在现代科学技术筑就的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大放异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