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大摆鸿门宴,却又为何放走刘邦?

如题所述

鸿门宴,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典故。秦末,群雄起义,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各路英雄相约,谁先进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正当兵多将良的项羽在北路灭了秦军主力后,却惊闻兵少的西路军刘邦已经进入关中。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与秦人约法三章,派人驻守函谷关,自己退而驻兵霸上。项羽很快带领40万大军破关而人,而此时的刘邦却只有10万人马。在那之后,刘邦手下曹无伤向项羽密告,说刘有不轨之心,加上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灭掉刘邦,于是项羽便打算消灭刘邦及其军队。

岂知,项羽的叔父项伯却在鸿门宴上,刘邦前来谢罪。范增派项庄借舞剑之机杀死他,项伯见此景也拔剑起舞,保护刘邦,危急之下,樊哙跑来护主闹事,刘邦借如厕之机一走了之。见项羽放走刘邦,范增气得一剑砍碎玉斗,大叫“竖子不与为谋”。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刘邦有心计和智谋,而项羽未杀刘邦,的确给自己留下了隐忧。随着学者们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事情不能那么简单地归结为项羽的失误。

项羽作为40万大军领袖,他的头脑真的有那么简单吗?事实上,学者们已经颠覆了这种观点。首先,项羽的40万大军中,有20余万都是诸侯的部队,其中大多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攻打刘邦,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在诸侯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而若以自己的十几万人去打刘邦的10万人,就算胜利也会元气大伤,反而令其他诸侯捡了便宜。倘若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一来可以兵不血刃就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二来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至于刘邦,在那时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为项羽随后的分封诸侯提供了条件,才构筑了“西楚霸王”的基业。所以,项羽放走刘邦,在当时的局势下,实在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决定。

项羽真正的错误,是在称霸之后没有及时削夺刘邦的兵权,反而派其兵驻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无异于驱虎入山。后来,他错得更加厉害,独占秦宝,乱封诸侯,惹得实力颇强的田荣造反。

抛开鸿门宴不说,在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就有三次几乎要了刘邦的命,可是刘邦的运气实在太好,每一次都侥幸逃出了鬼门关。历史的转折,就存在于这些或必然或偶然的机遇之中。如果项羽射刘邦那一箭能再深一点,试问大汉朝还能建立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