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学坛对板块构造学说之新评论有哪些?

如题所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板块构造理论建立在海底构造研究成就基础上,在解释和论证大陆构造中显示出有些乏力,但板块构造学说没有固守原有的理论概念,特别是板块构造“登陆后”,又建立起一些新的思维模式。诸如,全球裂谷体系、板内应力场、板内构造学、大陆板块构造学、地球动力学、地体说等,这些新的论点,在近几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有充分的反映。
1.1980年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IGC)
国际地科联主席R.杜伦佩的报告中说:“板块构造学说继续统治着地质思想领域,尽管有少数地质学家怀疑板块构造的原理,很多地质学家对板块构造的一些独特观点做出了重新评价。”大会许多专题报告,仍然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特别是板块构造学说从海洋转向陆地,人们称之为“板块构造说登陆”的重大转折,涌现出一些新的学科领域,诸如新造山带、蛇绿岩等学科。
2.1984年8月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
主要反映出海洋地质、深部地质,特别是对洋壳成分结构及演化规律研究成就。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A.Г.哈因所作的亚洲大陆形成与发展历史和复杂性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B.B.别洛乌索夫,根据天山—喜马拉雅西端地震测深新资料,提出了与板块构造理论不同的观点。认为这一地区岩石圈地震活动性受地球动力作用的控制,不是像板块论者所述,亚洲中部高原的形成,为印度板块与欧洲板块碰撞的结果,会议上对含油盆地构造,地震构造等都有精采的报告。
3.1989年7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
板块构造与活动论(Mobilism)观点,有比较充分的反映。其中,苏联大地构造学家B.E.哈因(Khain)所做的从板块构造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系统地论述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成就、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他提出的12个问题,作为进一步探讨板块构造理论的补充建议,推动板块构造学说向纵深发展。
当然,板块构造学说确实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其现状与发展,难度越来越大。有的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是地质学的一次革命,经过近20年的探索已完成,或者说基本上完成了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地质科学的革命。有的学者认为板块构造学近10年来只有量的进展,缺乏质的突破,特别是在解决大陆地质问题,使板块构造学说遇到了难题,还有少数地质学家认为由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板块构造学说濒临危机,将来会被新的学说所取代。本届大会在大地构造作用16个专题讨论会,包括了地壳裂谷系统演化,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地质构造、增生和复合构造、新构造变形等,以及岩石圈动力学,矿床构造学等都有讨论。
近10年来应该承认在探讨板块驱动力及板块动力学机制、构造应力场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4.1992年8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29届国际地质大会
突出了地球起源演化,特别以岛弧为中心,具体讨论了地球演化史与人类生存。由于地球起源与演化涉及到地球构造问题,板块构造的论文及报告吸引更多地质学家的关注。由于近年来对地幔认识的深化,会上提出的“巨型地幔喷流柱”的理论引起广泛的讨论,许多论文比较系统地论证壳幔混合作用在消减带的重要性;地球历史上几个超大陆拼合得到进一步认识;有的论文提出大陆造山带深部构造双向俯冲概念;俯冲带中流体作用的研究也提出新的见解。此外,对大陆动力学,层间地球观、岩浆脉动说以及超板块理论概念,引起了与会的地质学家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
5.1996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
着重于“大陆地质”的讨论,在主题报告会上,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前任主席、美国休斯顿大学K.伯克教授作了《大陆动力学进展》的学术报告。他从1973年开始从事于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地球地质历史发展,认为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质的应用上,在全球背景上来认识整个大陆的运动及其过程,来揭示大陆的水平运动及其构造形迹远比海洋复杂得多。由于大陆地质构造架构的特殊性,其中许多重大问题尚未得到科学的论证,甚至发现在解决大陆地质问题中,板块构造理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必须冲出原始板块构造理论的模式,进而提出了大陆动力学新领域。伯克的报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大陆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21世纪中活动的造山环境仍然是侧重点之一。
中国地质学家肖序常在主题报告会上做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和隆起机制》报告,以大量翔实的地质、地球物理测深资料,提出青藏高原多期、多层次、多因素的隆起机制,又在模拟实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原的受力来源。由于研究区域已成为国际性协作模式区、全球构造带独特地质条件热点区,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的关注和称赞。
许多中国地质学家在上述专题讨论会上,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阐明高原的地球物理特征、地质历史、隆起原因、隆起过程等论文和报告,尤引人瞩目。因为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的地质研究成就,将是打开地壳动力学的“金钥匙”,当然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试金石”,中国地质学家的成就,受到世界地质学界的嘱目。
众所周知,这块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早已是国际研究大陆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国际模范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地质学家分别与法国、美国、德国等地质学家进行合作,无论在野外考察或是室内研究都已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1979—1980年间,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分别召开过青藏高原学术讨论会,交流和总结研究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92年,中国独立启动了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研究”。这是一项包括大陆动力学的综合研究计划,中国矿产部同时设立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及其对大陆变形的影响”,以及“青藏高原的造山变形和隆起机制”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著名地质学家肖序常、李廷栋等院士,把高原造山带划分出喜马拉雅式俯冲—叠覆型,横断山式碰撞—走滑型,祁连山式陆内—叠覆再生型和阿尔金山式陆内—走滑再生型四大类,并提出了研究区不存在“大洋”、“大漂移”的新认识。
中国著名地学家施雅风、刘东生、孙鸿烈院士等,通过对希夏邦马峰(1964年)、珠穆朗玛峰(1966—1968年)、南迦巴瓦峰(1984—1985年),以及托木尔峰(1977—1987年)等的科学考察,获得大量珍贵的资料,填补了许多地质地貌上的空白。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机制的科学论断,其中还包括高原的冰川活动、冰期划分、第四纪气候变化、新构造活动、高原隆升时间和幅度,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重大论题,为全面揭示高原地质体的奥秘提供科学依据。
当今中国地质学家在青藏高原的研究已由区域性研究进入全球性研究阶段,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的理论总结阶段,预计可升华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认识,不断丰富科学家们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做出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0

        地壳运动规律云: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是不分板块的。

        给海陆结构划分板块,等于脱了裤子打屁——多此一举。

        勒皮雄对地球进行区域划分,建立板块区域图,是为了揭示地壳运动的某些现象或本质。

        勒皮雄建立的板块区域图和板块论,对地壳运动科学不仅没有多大建树,而且束缚了现代地学界的研究和现代地学理论的发展。

        可是,现代地学界却出现了拉风——把板块论奉为珠宝。


        大家先拿出地球仪或翻开世界地图看看:地图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废寝忘食绘制出来的高仿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一幅世界地图,不仅告诉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结构史,而且告诉了今天海陆结构的形成过程和地壳运动形式,地壳运动通史和地壳运动规律。

        比如说:

        澳大利亚陆块先定居红海,后定居阿拉伯海,再定居孟加拉湾,将来还会定居北部湾-南海海域-台湾海峡,......

        大家再翻开人教版——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看看图文解说和板块区域图。

        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不仅是现代地学界的精英之作,而且是现代地学理论的灵魂之作。

        把板块区域图和世界地图作比较,不难发现:

        世界地图是今天的地球和海陆结构的仿真版,而板块区域图却是建立在世界地图之上的涂鸦之作。

        世界地图具有客观性,而板块区域图带有主观性。

        可见,板块论和板块区域图属于主观臆断学术。

        如果研究现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论,不仅可以发现:   

        印度洋板块的划分,是建立在现代错误的大陆漂移说基础之上的。

        A, 印度洋板块划分的依据:

        根据推测在古大陆时期,即依据现代错误的古大陆结构图: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陆块的嵌合结构划分的.

        B,从时空看:

        印度洋板块的划分,属于一个归类过程,具有分裂性、时空性和主观性。

        C,其他版块的划分,是根据今天的海陆结构、洋中脊、地震带等等划分的。

        可见,每一个板块区域图边界的划分标准不同。

        板块区域图多处违背今天的海陆结构。

        A,把亚欧陆块东角划为北美板块。

        B,把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划为亚欧板块;把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陆块划为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边界,等等。

        板块构造学说,即建立在板块论基础之上的大地构造学说。

        由于板块论的错误,也将把板块构造学说引向极端。

        近年来,国际学坛对板块构造学说的新评论,也不过像板块构造学说那样乱搞一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