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原文(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出处:《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5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30岁立三样,40岁两不惑,50岁知三点,人生才算活明白!

30岁的人,说老不老,但说小也不小,

正是奋斗的好年纪,要做到立身,立业,立家。

1、立身,指的是要确定自己的人生原则,行为操守,

有自己的思想品德,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说风就是雨,

内心坚定,不会被轻易改变。

2、立业,要有自己的事业,

经过几年的工作,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前途,

说到底,也就是要有一技之长。

就像郭德纲说的,30岁之前怎么狂都行,

30岁之后,再狂就没出息了,

年轻时可以随便试错,到了30岁要定下方向。

3、立家,如今的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

除了社会环境,还和本身自己的家庭责任感有关,

由于父母的溺爱、条件的改善,很多年轻人对家庭没有责任心,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古人讲,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到了40岁,很多事情就不疑惑了。

1、对外,明白了社会。

不会再像年轻时候血气方刚,任性冲动,

知道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定位,生活的经历让我们少了一份激情,但多了一份沉稳,

少了冲动,多了冷静,

少了放纵,多了责任,

少了盲从,多了理智。

2、对内,明白了自己。

40岁以后,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有理想,但不妄想,

有希望,但不奢望,

有作为,但不妄为。

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过分乐观,但也不自卑消极,

人过40天过午,人生走过一半,心中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豁达。

五十知天命,到底应该知道什么?

这三点,要牢记。

第一点,知道自己的人生高度,不怨天。

人过五十,各方面的功能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能够平稳保持就已经不错,

知道自己的人生成就也就差不多了,不抱怨命运。

第二,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怨人。

经过二、三十年的打拼,事业基本定型,机会和机遇将会越来越少,

也不需要事事亲为去做,人生事业差不多就这样,

不抱怨别人,习惯自己的角色。

第三,意识到自己剩余的责任,不懈怠。

50岁,虽说不像年轻人一样这么有冲劲,

但毕竟还算是老当益壮,此时父母都已年迈,

孩子还在读书或初出茅庐,肩上的责任并没有减轻。

在这个人生最成熟,最稳重的年纪,

有压力,但要坦然;

大局已定,但毫不懈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6

我是这样理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

人,从婴儿到童年,再从童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青年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你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晃就到三十岁了吧?这期间你的父母己经步入老年期了,起码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那么,人生这前三十年你经历过的磨难、痛苦、欢乐、历练的基本成熟了;你的脾气、秉性、特性基本定型了;工作也基本稳定了,恐怕也娶妻生子了,所以才叫三十而立。

再经历十年的拼搏与锻炼,你已经看透了这个世间的一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世态炎凉,人心难测,悲欢离合,好事多谋。这一切的一切,都好向近收眼底,一目了然。这还不叫四十不惑吗?

人生,总共分三不同阶段:头三十年,中三十年,后三十年。头三十年我们是被别人养活,中三十年我们是拼搏三十年,后三十年是耄耋之年,也是残喘的三十年。可前后加到一起,你也不过三万三千天,就这么简单。回答完毕,谢邀!

第3个回答  2021-03-15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意思是是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且不应该对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对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和妥善解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第4个回答  2012-06-16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