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过程中,资格审查的内容有哪些

如题所述

招投标资格审查管理研究:投标人资格后审逐步取代资格预审-工保网


资格审查是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的重要管理环节,其保证参与投标活动的相关主体确实具有承接工程项目的能力,并为建设工程质量、投资、进度与安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形成保障。依据《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七部委第30号令第十七条,资格审查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前者即是指在投标前对潜在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后者则是指在开标后对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


自2000年6月1日,原建设部颁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第89号令),提出“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工程的需要,对投标申请人进行资格预审”,资格预审作为招投标资格审查管理的主要方式,快速应用于全国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当中。本世纪以来,资格预审有效发挥着优化招标管理,减轻评标难度与工作量,提高工程质量与合同履约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同时,资格预审环节带来的延长招标周期、增加招标投标成本、为围串标等非法活动提供可乘之机等问题,也呼唤着资格审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1、资格预审的作用与缺陷


资格预审是指在投标前对潜在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具体而言,即是指招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以前,向不特定的潜在投标人先发出资格预审公告或邀请,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交资格预审的申请及有关证明材料;而后招标人通过组织招标资格审查委员会按照招标资格预审公告和资格预审文件确定的资格预审条件、标准和方法对投标申请人进行评审,确定合格的潜在投标人。


资格预审优化招标管理


设置“资格预审”制度的初衷主要即在于减轻评标难度与工作量,提高工程质量与合同履约。在早期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市场准入筛选机制,项目招标往往吸引着大量的市场投标者。这其中,各个投标人的资金实力、企业资质等级、人才技术储备、经营管理能力等各不相同,不尽符合项目招标要求。因此,评标活动面临较繁重的工作任务与较高的工作难度,不可避免的增加着各项招标成本。


资格预审的出现,为项目招标管理建立起一道有效的准入筛选机制:


1

一方面,招标人通过资格预审程序与预审要求,能够有效精简投标人数,减少后续评标工作量,降低评标工作难度; 

2

另一方面,投标人的资金实力、资质等级、人才技术、管理能力等企业综合实力,对于建设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工期与投资控制等重要项目管理目标有着重要影响。资格预审,能够合理筛选出具有能力完成项目各项建设要求的潜在投标人,淘汰鱼目混珠的高风险企业,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投资、进度目标的实现形成保障。


资格预审存在的缺陷问题


资格预审为招标管理工作建立起一道有效的准入筛选机制,但也为招投标活动增加了一项繁杂的环节内容。资格预审的审查方式下,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活动周期、招投标成本、信息保密性与市场秩序都受到较大影响。


资格预审增加招标周期与招标成本

资格预审包括“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刊登资格预审公告”、“报送资格预审文件”、“评审资格预审文件”等众多环节活动,大量消耗着招标方与投标方的时间、人力、费用成本。


资格预审环节多,周期长,人员复杂,保密性难度大

资格预审包括众多环节活动,周期较长;涉及采购人、招标代理机构、潜在投标供应商等众多活动主体,人员较复杂,这就为相关信息(潜在投标供应商的名称、数量、联系方式等)的保密工作带来一定风险,为围标串标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资格预审实际审查效果不佳

客观上,资格预审环节增加着整体招标活动的时间周期与各项成本支出,因此招标人在资格预审活动中往往不重视申请材料的实际真实性,也缺乏较为可靠、高效的信息识别手段,助长了投标人的弄虚作假行为。


出借资质盛行,挂靠活动普遍

在资格预审的审查方式下,企业资质等级成为各类建筑企业参与建筑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招标实务中,一些不具备相应企业资质的投标人,假借其他资质等级较好的公司名义参与投标,屡见不鲜;建筑企业、个人出借资质,收取费用的现象也一度成为市场普遍现象。大量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实际施工方,往往并非面子上的优质企业,而是各类缺乏正规企业资质的包工头。


近年来,随着招投标市场“资质挂靠”、“围标串标”等不规范行为现象严重,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与建筑市场规范秩序带来恶劣影响,国家日益重视对招投标市场的规范管理工作。“资格后审”逐步取代“资格预审”成为建筑市场招投标资格审查的主要方式,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资格后审,审查后移,优化管理


资格后审,是指在开标后评标委员会依据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资格条件,对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资格后审与资格预审的主要区别即在于,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时间有所不同:资格预审,是在投标前对潜在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不属于评标阶段的活动内容;资格后审则是在开标后对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属于评标阶段的活动内容。


相较于资格预审方式,资格后审将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环节后移至开标后,不仅能够简化招标活动流程,缩短招标活动周期,减少招标人与投标人的成本支出;还能有效避免招标信息泄露,防止围标、串标等不规范行为现象发生,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简化招标流程,缩短招标周期


实行资格预审的招标项目,在正式开标前需完成“资格预审”环节,招标人需要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发布资格预审公告、组织资格预审评选;投标人需要购买资格预审文件、提交资格预审申请、等待资格评审结果,而后才能进入正式开标环节。可以看到,资格预审实际上将可以一次完成的招标活动分割成了两次,招标周期较原本增加了一半左右。


在资格后审方式下,招标人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环节后移,不再单独设置开标前的资格评审。投标人无需提前编订资格预审文件,招标人也避免“一标两招”,直接节省下一个完整的开评标及结果公示周期。


避免信息泄露,遏制围串标


“资格后审”去除了此前“资格预审”方式下的复杂环节内容,减少了开标前的人员信息接触,有效避免招标信息泄露。尤其随着国内全流程电子招投标管理的快速发展,资格后审过程与行为由线下转为线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不仅克服了物理空间壁垒,优化审查办理流程;同时,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全过程数据留痕、信息可追溯查询,也进一步避免了信息泄露、围标、串标、人为操纵等风险问题,有利于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在此次江西省《通知》文件之前,全国已有不少省(市)下发文件,提出逐步取消资格预审,全面实行投标人资格后审。但就实务应用来看,投标人资格预审依旧是当下建筑招投标市场主要的资格审查方式。不过考虑到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全流程电子招投标的发展趋势,以及全流程电子招投标管理对于资格后审方式的重要推动作用,投标人资格后审方式也将迎来更快的的应用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2

(1)资格预审
资格预审主要是在开标前对投标申请人的经营资格、专业资质、财务状况、类似项目业绩、履约信誉、企业认证体系等条件进行评审,确定合格的潜在投标人。资格预审的办法包括合格制和有限数量制,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合格制,潜在投标人过多的,可采用有限数量制。

(2)资格后审
资格后审是作为招标评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组织评标时由评标委员会负责的,审查的内容与资格预审的内容一致。资格后审方法可以避免招标与投标双方资格预审的工作环节和费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15
  关于投标企业资格要求:
  招标中的资格要求根据招标的性质和类别不同,会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资质要求的内容包括:
  1、企业营业执照(有年检的)和税务登记证及组织机构代码证
  2、企业注册资金(按照招标项目提出要求)
  3、如果是货物招标:要求相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书、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书等;
  如果是工程施工招标:则要求企业有相关的施工承包资质(如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承包等,专业承包资质按照行业还有不同的类别和等级)。
  4、财务状况;
  5、类似项目业绩(成功案例);
  6、企业信誉(近年发生的诉讼及仲裁情况);
  7、如果是工程招标,还要求有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资格,以及可以投入的设备能力
  8、其他要求(如联合体)

  资格审查主要步骤:
  1、确定资格审查办法,即合格制或有限数量制。 一般采用合格制,当潜在投标人过多时,可采用有限数量制。
  2、制定审查标准(包括初步审查和详细审查标准);
  3、进入具体审查程序:资格审查委员会应进行初步审查、详细审查和澄清,通过评分排序确定合格投标申请人。
  4、得出审查结果(资格审查委员会评审后确定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名单,向招标人提交审查报告,招标人审定合格投标人)

  资格审查一般程序:
  1、组建资格审查委员会;
  2、初步审查:
  初步审查的因素主要有:投标资格申请人名称、申请函签字盖章、申请文件格式、联合体申请人等内容。
  3、详细审查:
  以下内容,按照招标类别和要求分别选择:
  1)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
  2)企业资质等级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工程);
  3)企业生产许可(货物)或安全生产许可证 或“3C”认证(货物);
  4)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书(非强制);
  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书(非强制);
  6)财务状况;财务指标和资信
  7)类似项目业绩经验;
  8)信誉;履约信誉记录
  9)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资格(工程施工);
  10)联合体申请人的资格和协议(可能);
  11)其他。
  4、澄清
  资格审查委员会要求申请人澄清,不接受申请人主动提出的澄清或说明;
  澄清采用书面形式,范围仅限于申请文件中不明确的内容;申请人的澄清或说明限于细节和完整性,不得改变申请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根据《标准文件》,要求澄清可以多个轮次。
  5、评审
  1)合格制。按照资格预审文件的标准评审。
  2)有限数量制。按照资格预审文件的标准、方法和数量评审和排序。
  6、审查报告
  资格审查委员会完成评审后,通过资格预审合格申请人,向招标人提交资格评审报告。
  7、确定资格预审合格申请人
  招标人审查资格评审报告,确定资格预审合格申请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