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宝宝完美体格培育法

如题所述

  影响宝宝体格发育的因素很多,遗传、营养、运动、内分泌及生长环境等都包含在内,周岁内是重要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未来的发育可能就会受到影响。baby宝宝的头围、体重、身高、胸围,是观察生长发育最简易的指标,但掌握头型、四肢(骨骼)、肠胃、口腔、皮肤等健康指标,才是奠定宝宝日后强健体魄的根本。你知道宝宝正常的体格发展情形吗?如何从宝宝出生起,就着手培育计划?本文会给你详尽的解答。

   1.头型

  baby婴儿的头较大,约占身体的1/4。刚出生的宝宝骨质柔软、头颅骨还未完全闭合,可塑性很强,到了三个月大左右,头骨逐渐变硬,因此,要塑造宝宝完美的头型,前三个月是关键。

  常见头型种类

  baby人的头型与种族、遗传有关,形状大致可归类为四种:

  蛋型上宽下略窄,据说这种脸型是标准的baby face,最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

  长椭圆形头型略长,容易给人脸长、五官小的感觉。

  前凸型头部看起来比较大,中国人认为这是聪明的象征。

  扁头型前圆后扁,可能是婴幼儿时期习惯仰着睡的缘故,长大后有头发覆盖,就不会那么明显。

  囟门的重要性

  baby囟门的位置有两处,一般人知道的是前囟门,位于头顶前方,较其他部位略凹陷、柔软,用手去触摸,会有轻微鼓动。大部分的宝宝1岁大时,囟门会骨化闭合,有些会提早或延迟,若是在六个月以前闭合,必须注意头围是否按照正常曲线长大,如果有异常情形,将影响智力的发展。囟门闭合太晚的宝宝,可能有水脑、甲状腺功能低下、骨骼发育不良的问题。后囟门位于脑后方,位于枕骨与两块顶骨之间,约在出生2—4个月闭合。

   完美头型塑造计划

  不要使用太硬材质的枕头,如绿豆枕、砂枕,否则宝宝头部容易变形。

  不要固定一个睡姿,想要宝宝的头型完美,就要经常为他翻翻身,改变一下睡姿。

  宝宝喜欢光线,如果他习惯侧向某一边睡,可以在另一侧用强光吸引他。

  当宝宝左右侧躺时,避免他的耳轮被挤压变形。

  斜颈会影响脸部形状发育,如有斜颈现象,应在宝宝三个月大时,开始训练。

  头型太凸的宝宝,可以多让他仰着睡;头型太扁的则可趴睡(但要注意安全)。

  注意家中家具,避免尖锐硬角弄伤宝宝的头部。

   2.骨骼、四肢

  baby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四肢很容易受到受伤或新陈代谢的影响,造成长短不齐或变形。虽然有些问题无法预防,却可以因为提早发现,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正常发育情况

  baby婴儿刚出生时,身体有许多软骨,一周之后才逐渐变硬。出生至3岁前,大部分的宝宝腿部呈弯曲弓形、足尖朝内,也就是所谓的o型腿,开始走路之后,足尖会朝外发展。到了2岁以后,足尖又会变为朝内,3岁以后才会足尖朝前。最初发展的特征是胸部、骨盆小于头部、四肢短小,坐起来时的高度是身长的70%,到了3、4岁以后,四肢就会慢慢抽长。

  异常发育情况

  baby宝宝肢体的异常有很多种,诸如斜颈、先天肢体缺损、鸡胸、漏斗胸、锁骨骨折、臂神经丛伤害、多指症、并指症、脑性麻痹、髋关节发育不良及脱臼……其中手部与脚部异常较为单一,最常见的有臂神经丛伤害、内外八字脚与扁平足。

  臂神经丛伤害

  baby宝宝出生时,肩膀被产道卡住,手臂神经丛受到伤害,导致手掌合起来时无法对称。

  内、外八字脚

  baby正常人走路足底的纵轴应该与走路方向平行,或是稍微向外,如果向内太多,就是内八字,如果向外太多,就是外八字。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内外八字不会得到改善,发育性的问题所引起的内外八字,在6岁左右时约有九成的儿童会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

  扁平足

  baby沿着宝宝的脚跟腱画一条直线,或放一把尺,如果线往内弯,就是所谓的扁平足。宝宝如果是扁平足,多半不耐久站或长时间走路。一般而言,宝宝会自然恢复,过了10岁未恢复正常,才需要找康复科医生矫正。

   完美骨骼与四肢打造计划

  不要让10个月以内的宝宝使用学步车。

  扁平足宝宝可以穿内侧加高足弓垫的矫正鞋。

  多做足部肌肉训练,尤其是后胫骨肌,训练的方法包括垫脚尖(如芭蕾)及跳跃(打球)。

  避免宝宝以胎儿姿势睡觉。

  避免宝宝坐着的时候,将腿部压在屁股下面。

  鼓励宝宝盘腿或伸直腿坐着。

  多带宝宝到宽广的场地伸展四肢。

  多带宝宝到户外晒太阳。

  多补充含钙质食物。

   3.肠胃

  baby肠胃的功能在于吸收食物营养,提供身体发育所需之能量。一般而言,宝宝的体重若逐步增加,就表示他的肠胃吸收是正常的,理想的状况为:出生十天后,每天增加体重的百分之一。

  正常肠胃发育

  baby婴儿的肠胃在四个月以前尚未成熟,同时因为肠道酵素不足,只能接受液体食物(水或牛奶),四个月以后才能喂食辅食。六个月以内的宝宝正常奶量每天每公斤体重为100cc左右,所以10公斤的宝宝一天喝1000cc奶水便足够了,若是以4小时一次计算,那么每次大约要喝150-160cc。另外,开始喂食辅食,奶量就可以减少。周岁内的宝宝要注意肠胃炎疾病,若是病程超过两个礼拜,容易演变为慢性肠炎,造成易拉肚子的体质。

  中医健胃整肠疗方

  胃胰肝胆消化分泌不足,应以内金、麦芽、豆芽、山楂、大黄为主方,配合越鞠丸、六和丸、香砂六君子汤。

  消化道或胃酸过多者,食物、水、药保持冷食,多吞口水,多吃生豆腐、梨、藕……

  有虫积症宝宝,可以将做种子用的槟榔捶破或切开,煮水给他喝,其次也可以使用芜荑、使君子、阿魏之类的杀虫中药。

  因唾液腺分泌不足导致胃口不佳者,可用青皮、陈皮、枳实、枳豆、五味子、山茱萸、山楂、梅子等酸味药开胃。

   完美肠胃打造计划

  不要强迫或催促喂食,喂食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大声喝叫斥责,以免影响宝宝的食欲。

  喂食之后,将宝宝右侧卧或俯卧,扶头抬高20~30度,可以帮助他排出胃中的空气,不易反胃。

  每日至少应给予1000卡的热量,多供给高热量、高蛋白质的点心和正餐,并且以全脂牛奶取代低脂的食物。

  保持每日按时进食习惯(包含正餐及点心),不必因一两餐不肯吃完,反而扰乱原有规律。

  辅食一次不要过多,以免挑食。

  不可让宝宝一边玩玩具,一边吃饭,以免分散注意力。

  可将宝宝喜欢的辅食,每餐平均调配。

  容易便秘的宝宝,可以提早给予高纤维质的食物。

  吃得多的宝宝,也要多做运动,以免过度肥胖。

  父母亲不挑食,宝宝就不会有偏食的习惯。

  不要给宝宝太油腻、口味太重的食物。

  养成宝宝良好的排便习惯。

   4.口腔

  baby口腔是消化系统的最前端,一旦发生疾病,不仅造成疼痛,更会破坏身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此外,口腔的形状与外观息息相关,如果有暴牙或畸形等现象,将会影响到个人的自尊,因此,家长应趁早建立宝宝正确的口腔清洁观念。

  口腔检查范围

  唇部检查有无溃烂、水泡、伤口等现象。

  牙龈检查颜色、形状有无异常,发炎或长牙时可能会改变。

  牙齿检查大小、数目、排列、咬合及颜色。

  舌头检查舌系带的松紧、颜色与舌头的大小,舌根是否有溃烂、肿胀情形。

  上颚检查颜色深浅或有无长异物。

  咽喉、扁桃腺检查有无感染、肿胀、溃烂等现象。

  颊部检查有无肿胀、疼痛、溃烂或颜色改变情形。

  下巴检查咀嚼、说话、发音及关节组织有无异常。

  正常牙齿发育

  baba一般乳齿约在半岁便长出,此时下牙床前面的门齿部分会冒出白点,接着长出上牙床的门牙,然后是下侧门齿、上侧门齿、犬齿或第一臼齿(下牙床犬齿多半比第一臼齿先长出,但上牙床则相反),最后冒出第二臼齿,周岁左右,宝宝便可长出4—8颗牙。

   完美口腔保健计划

  饭后睡前,家长可让宝宝躺着,头部靠在自己的大腿或小腹上,使用纱布或刷头小、刷毛软的牙刷帮他清洁牙齿。

  正确的刷牙方法是以短距离横刷方式,每一地方轻刷15至20下,刷完每一处可让宝宝吞一口水。此时注意勿将宝宝的嘴巴过于用力撑开,以免引起不适,造成宝宝对刷牙的反感。

  宝宝喝完牛奶之后,让他喝一、两口水,以免感染鹅口疮(白色念珠菌)。

  不要让宝宝一边喝牛奶、一边睡觉,否则容易产生蛀牙。

  10—12个月大时,训练宝宝使用杯子,替代用奶瓶进食的方式。

  避免宝宝养成爱吃糖的习惯,吃完东西之后,一定要漱口。

   5.皮肤

  baby皮肤的重要性不亚于其他身体器官,具有调节体温、排泄废物、感受冷暖、抵御感染的功能。

  正常皮肤发育情形

  baby婴儿刚出生时,皮肤呈现暗红色或粉红色,1~2周内会变得更红。新生儿的皮肤很薄、很敏感,遇到轻微的刺激,也会产生红肿、破裂,表皮会脱落,而显得干燥,但是足月之后,由于皮下脂肪充足,宝宝的皮肤开始变得柔软、有弹性。

  常见婴儿皮肤问题

  脂漏性皮肤炎很多婴儿都有过脂漏性皮肤炎的问题,这种皮肤病好发于前额、两颊,患部皮肤会出现一些黄色带鳞屑的斑块,情形严重时会流出黄水。脂漏性皮肤炎的原因不明,一般认为和遗传体质有关,也有人认为和皮肤上的皮屑芽孢菌过度增生有关,往往只能暂时改善症状,而无法根治。不过家长也不需要太过担心,因为这种皮肤病往往在宝宝周岁后便可自然改善。

  尿布疹尿布疹多半是因为宝宝的小屁屁长期受湿尿布的刺激所引起,症状为皮肤发红、潮湿、破皮,最初出现在生殖器周围,然后会逐渐向外蔓延。改善的方法是尽量让皮肤保持干爽、勤换尿布,同时每次宝宝大小便时,用温水洗净,并擦干他的屁股。

  痱子有些宝宝因为天气炎热,或穿太多衣服,结果大量流汗,而刺激皮肤产生轻度发炎症状,此时皮肤会出现许多粉红色小丘疹,这就是大家常见的痱子。痱子常长在宝宝的前胸、后背或颈部、大腿根部,改善的方法是尽量保持身体干爽、勤洗澡。

  异位性皮肤炎

  baby这是过敏体质的一种,常发生在脸、手及足部,症状多在宝宝两、三个月大时出现。改善的方法是尽量不要用过热的水或肥皂给宝宝洗澡,洗澡后可以替他擦上婴儿润肤乳液,衣物的材质最好为棉质,同时避免食用蛋类等过敏性食物。

   完美皮肤养护计划

  为宝宝选择性质温和的护肤用品,避免任何刺激伤害宝宝肌肤。

  避免宝宝受到过度日晒,夏日外出时让宝宝穿戴宽边帽子及宽松的长袖衣裳。

  不要让宝宝穿着过紧或硬质料的衣服。

  平时不要给宝宝穿过多衣服,尽量让他处于恒温环境,且避免突然的温度转变。

  不要带宝宝到空气混浊的地方。

  每隔1—2小时就察看并更换宝宝的尿布,更换时用温水洗净他的屁股,再用柔细纱布巾擦干,之后等5-10分钟再包裹尿布。

  宝宝经常流口水及吐奶,应用柔软湿润的毛巾替他擦干净脸部。

  宝宝的身体、四肢若经常出汗,应该用毛巾为他擦拭身体,以防着凉,并且更换棉质内衣。

  宝宝头部皮肤分泌特别旺盛,头垢容易形成,应先用婴儿油软化头垢,再用水彻底洗净。

   宝宝体格发育的三个指标

  衡量小儿体格发育最重要的指标是身长、体重和牙齿。

  身长是头、脊柱、下肢长的总和,能反映生长速度和营养状况。这一指标比较稳定,不受暂时因素的影响。初生小儿的身长在50厘米左右,1岁时为75厘米,第二年约增长10厘米,以后每年约增长5厘米。

  1岁以后的身长的推算公式如下:

  身长=年龄x5十80厘米

  体重是身体各部分重量的总和,是反映营养状况最易获得的指标。

  刚出生的婴儿体重为3000克左右,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增长很快,后半年渐渐缓慢。

  体重的推算公式如下:

  1一6月的小儿体重=出生时体重(克)+月龄x700(克);7一12月的小儿体重=6000(克)+月龄x250(克);l岁以后城市内小儿体重=年龄x2+7或8(公斤);

  1岁以后农村小儿体重=年龄x2+6或7(公斤)。

  评价方法:将测得的身长或体重数值与本国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长正常小儿体重的平均数值比较。必须定期连续测量,观察身长或体重增长的趋势,不能以某次测量的数值来评价。

  牙齿发育状况是衡量宝宝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8个月,宝宝开始萌出乳牙,到2岁至2岁半时牙齿逐渐长齐,达到20颗。而宝宝出牙是否顺利,与钙、磷的供给关系很大。如果缺钙,将会导致严重的牙齿钙化不佳,影响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影响其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宝宝体格发育指标的意义及测量

  常用的体格发育指标有体重、身长(高)、头围等。

   一、体重

  体重是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容易被家长理解,也容易测量。婴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千克,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千克),是生后体重增长的第一个生长高峰;2岁时体重约为12千克;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每年约长2千克。

  小儿体重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

  1—6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x0.7(千克)7—12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x0.5(千克)2岁~青春期前:体重(千克)=年龄x2(千克)+8(千克)体重测量方法:0-3岁用婴儿磅秤,3岁以上小儿用杠杆式体重计。测量前,小儿应排大小便,脱鞋、袜、帽子和外面的衣股,仅穿背心(或短袖衫)、短裤衩。婴儿卧于秤盘中(无婴儿磅秤者可于台秤上放一个固定重量的箩,称后减去箩重),l—3岁小儿可采用坐位测量。

   二、身长(高)

  身长(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是营养状况的远期指标。身长(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厘米,1岁时身长约为75厘米;2岁时身长约85厘米;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厘米。2岁~青春期身高粗略估计为:身高(厘米)=年龄x7+70(厘米)。

  身高测量方法:3岁以下小儿取卧位。小儿去鞋袜,仅穿单裤,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助手固定小儿头使其接触头板。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握住两膝,使两下肢互相接触并贴紧底板,右手移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读数。3岁以上小儿和青少年量身高取立位。

   三、头围

  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与双亲的头围有关。出生时头相对大,平均32—34厘米,1岁时头围约为46厘米;2岁时头围约48厘米;2—15岁头围仅增加6~7厘米。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头围测量方法:小儿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测量者立于被测者之前或右方,用左手拇指特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至零点,读至0.1厘米j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长发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

   四、胸围

  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也是评价营养状况的指标。婴儿出生时胸围约32厘米,略小于头围1-2厘米。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以后胸围超过头围,胸围与头围的差数等于实足年龄数。

  胸围的测量方法:小儿取卧位或立位,被测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两手自然平放(卧位时)或下垂,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其前或右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测者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使其绕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下角下缘为准,经左侧而回至零点。

  注意前后左右对称,取呼、吸气时的中间值。

   五、上臂围

  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是评价营养的简易指标。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厘米。1-5岁儿童上臂围12.5~13.5厘米为中等,小于12.5厘米表示营养状况低下,超过13.5厘米为营养良好。

  上臂围的测量方法:被测者上肢放松下垂,在肱二头肌最突出处进行测量。测处系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周径与肱骨成直角。测量时软尺只需紧贴皮肤即可,勿压迫皮下组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