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发展规划2025

如题所述

法律分析:(一)国家战略:引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为蓝田工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阶段“以产业发展为主”的战略导向为蓝田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一带一路”在空间上形成了串联中外的轴线,成为促进中外互惠互利、交流合作的纽带,将西安推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西安市继2015年3月被赋予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之后,再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定位,将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自主创新领域先行先试,从而带动蓝田工业提速发展。

(二)产业升级导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计划的相继出台,我国也跟进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并于2015年5月8日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明确了工业发展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主线,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与制造业融合,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加速催生新兴业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蓝田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三)省市共建推动: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构建创新型区域,2012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转型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任务,明确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科技资源统筹和创新,为加快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实现蓝田工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四)产业梯度转移:当前,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速度和程度渐次推进。西安作为西部地区的首位城市,在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业已建立起雄厚的基础,为承接国际、国内制造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增量转移的同时,西安市主城区、开发区工业向周边区县存量转移也加速推进,具备区位、人力、土地、成本等优势的蓝田在承接部分城区工业转移方面具备了有利条件。

(五)军民融合带动: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时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近年来,驻陕央企积极参与西安经济建设,在能源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领域有力促进陕西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在陕央企、军工的重要驻地之一,蓝田具备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积极践行“央企进陕”战略的先天条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2-01

蓝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安市下辖的区县,蓝田距离西安市区22公里。蓝田建制于秦献公六年(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开始置县,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县出美玉,故名蓝田。历代县名时有更易,秦孝公设芷阳,汉有灞陵、南陵,北魏设杜县,北周改县为郡,原辖地分玉山、白鹿二县,武帝建德二年(573),又将玉山、白鹿并为蓝田县;武德三年(620)改白鹿为宁民县;贞观元年(627)并玉山、宁民为蓝田县。汉、魏、晋、唐隶属京兆,五代宋金时有沿革,元属奉元路,明、清均属西安府。

公元713年,唐西安京兆府下辖二十二县:万年长安蓝田高陵鄠(户县鄠邑)盩厔(周至)泾阳三原新丰始平上宜醴泉云阳!

唐代后,后梁改为大安府,后唐再改回京兆府。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名称都未曾变化!

北宋京兆府下辖十三县:长安、樊川、鄠、蓝田、咸阳、泾阳、栎阳、高阳、兴平!

金京兆府下辖十二县:长安、咸宁、兴平、泾阳、临潼、蓝田、云阳、高陵、终南、栎阳、鄠、咸阳!

西安府(2厅1州15县):(孝义厅+宁陕厅+耀州)+咸宁县、长安县、临潼县、渭南县、蓝田县、鄠县(户县鄠邑)、盩厔(周至县)、咸阳县、兴平县、礼泉县、高陵县、三原县、泾阳县、富平县、同官县。

孝义厅的由来:

西安府咸宁县(今长安县)+西安府蓝田县+商州镇安县/三县相邻边境区域划出合并设立孝义厅:

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秦岭有虎,屡伤人畜。省抚派宜君营兵扑杀月余,无所获。由于山大林密,易藏奸宄,朝廷决定把西安府辖下咸宁县(今长安县)蓝田县和商州镇安县三县相邻边境区域划出。

三县边境相邻区域划出如下:

西安府咸宁县(今长安县):划出咸宁县(今长安县)秦岭以南区域。

西安府蓝田县:划出蓝田县秦岭南境山地区域(今葛牌镇部分区域)。

商州镇安县:划出镇安县东北部区域。

将以上三县边境分割划出的区域合并组建设为孝义厅。厅名取周宣王宰相张仲 “孝义为本”之意,在孝义川设立孝义厅(孝义厅厅址在今柞水县),设抚民同知驻孝义川。(可以说孝义厅是柞水县的前身),但孝义厅不属于商州(商洛)管辖,孝义厅属于西安府管辖,属于西安府的地盘。随后为时不久蓝田南部边境区域又归蓝田,其后再无变易。

民国2年(1913年)孝义厅改名为孝义县,民国三年(1914年)孝义县改名为柞水县,1914年柞水县也不属于商州(商洛)管辖。1914年柞水县属于西安府后设立的关中道管辖,属于关中道的地盘。后柞水县由陕西省四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五郎厅的由来:

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朝廷又将长安县、盩厔县(周至县)、洋县、石泉县、镇安县五县相邻边境区域划出,合并组建设立为五郎厅,(五郎厅厅址在今宁陕县)。

嘉庆五年(1800年)五郎厅改名宁陕厅(属西安府管辖)。

1913年宁陕厅改名宁陕县(属汉中道管辖)。

随后几年,下令撤销西安府名称改名设为关中道。

随后撤消西安府设为关中道,关中道管辖43个县关中道治所驻长安县,下辖43县(西安诸县均属之,长安县咸阳县 兴平县 高陵县 临潼县 鄠县(鄠邑) 蓝田县 泾阳县 三原县 盩厔县(周至) 等等

民国17年(1928)通令取消道制。以后在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察区,1935年开始为县增设划分行政督察区,各区设专员公署。

将陕西划分为了十个区(相当于现在的市的级别),陕西省于民国24年(1935)至民国28年(1939),先后设置了十个行政督察区,并分别在榆林(第一区)、缓德(第二区)、洛川(第三区)、商(县)州(第四区)、安康(第五区)、南郑(第六区)、邠县(第七区)、大荔(第八区)、凤翔(第九区)、咸阳(第十区)设立了专员公署。全省共92县(增加平民县)。

民国28年(1939)各行政督察区具体划分如下:(相当于现在的市的级别)

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以下简称专署)设在榆林,辖榆林、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米脂、葭县8县。

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绥德,辖绥德、肤施、延川、延长、安塞、安定、保安、清涧、吴堡9县。该行政督察区属解放区,后将二区名义正式取消,将二区原辖县交由一区专署代管。为进一步封锁陕甘宁边区,遂于民国29年(1940)初,将二区专署改设在耀县,辖耀县(原属七区)、宜君(原属三区)、同官、栒邑、淳化(原属七区)5县。

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洛川,辖洛川、鄜县、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县。民国30年(1941)又辖黄龙设治局。

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镇安、山阳、柞水6县。

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安康,辖安康、白河、平利、汉阴、洵阳、岚皋、紫阳、石泉、镇坪、宁陕10县(宁陕县原属第四区,民国26年4月划属第五区)。

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南郑,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镇巴、褒城、宁羌、佛坪、留坝、略阳、凤县12县。

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邠县,辖邠县、长武、乾县、耀县、醴泉、同官、永寿、栒邑、淳化9县。

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大荔,辖大荔、朝邑、渭南、华县、华阴、潼关、蒲城、郃阳、韩城、白水、澄城、平民12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凤翔,民国28年(1937)迁至宝鸡县,辖凤翔、宝鸡、盩厔、扶风、陇县、岐山、郿县、武功、汧阳、麟游10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咸阳,辖咸阳、长安、临潼、蓝田、富平、三原、鄠县、泾阳、兴平、高陵10县。(当时还没有西安市,省下来就是县,这些区域都归咸阳专区管辖)

1938年民国将关中道西安府下的长安、临潼、蓝田、富平、三原、鄠县(鄠邑)、泾阳、兴平、高陵10县都划归第十行政督察区(咸阳专区)管辖,以前没有市,省下来就是县。(西安市还没成立)(咸阳专区就相当于现在的西安市)

到了1948年,陕西重新区划调整全省区划,这一次共设立了十一个行政督察区(相当于现在的市的级别)。各区辖县划分如下:

第一行政督察区辖榆林、神木、府谷、葭县、横山、定边、靖边、延安、延长、保安、甘泉、鄜县、安塞、延川、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安定19县。

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华(县)州,辖华(县)州,临潼、蓝田、渭南、华阴、潼关6县。

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富平、三原、高陵、泾阳、耀县(耀州)、铜川、宜君、黄陵、淳化9县。

第四区行政督察区辖商县、雒南(洛南)、商南、山阳、柞水、镇安6县和龙驹寨设治局(1947年6月设立)。

第五行政督察区辖安康、汉阴、洵阳、白河、平利、紫阳、石泉、镇坪、岚皋、宁陕10县。

第六行政督察区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褒城、宁强、略阳、凤县、镇巴、佛坪、留坝12县

第七行政督察区辖乾县、醴泉、永寿、邠县、栒邑、长武6县。

第八行政督察区辖韩城、朝邑、郃阳、平民、大荔5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辖宝鸡、汧阳、郿县、麟游、扶风、岐山、陇县、凤翔8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辖武功、兴平、咸阳、长安、盩厔(周至)、鄠县(鄠邑)6县。

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蒲城、澄城、白水、宜川、洛川5县和黄龙设治局。

1948年蓝田临潼被划归第二行政督察区(华州专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华(县)州,辖临潼、蓝田、渭南、华(县)州、华阴、潼关,这6个县都由华(县)州专区管理。

随后,1949年抗战胜利西安解放。新中国成立。民国后期设立的所有行政督察区全部撤销。

1950年开始重新区划调整划分。陕西被重新划分为9个专区,1950年全省整编为榆林、延安、绥德、渭南、咸阳、宝鸡、商雒、安康、南郑9个专区,专区辖96个县市!

1950年5月在渭南县县城设立渭南分区专员公署,领渭南、临潼、蓝田、华(县)州、华阴、潼关、大荔、朝邑、郃阳、韩城、澄城、蒲城、白水13县全被划归渭南专区,1953年1月高陵,三原、泾阳,富平、耀县这5个县也被划归渭南专区。1953年渭南专区共计18个县。

临潼蓝田先归第十行政督察区(咸阳专区),后归第二行政督察区(华州专区),后归(渭南专区)管辖。

1950年蓝田设有治城、洩湖、鹿走、汤峪、焦岱、蓝桥、普化、玉山、横岭、玉川、灞源、葛牌12区,区辖115乡。

1955年7月将蓝田齐家村划归至灞桥区。

1956年2月将蓝田宽沟、青岗2乡及万灯寺乡的万灯寺、红石沟、大沙窝等村划归柞水县(柞水县1956年属商洛管辖)

1956年将和渭南县共管的青岗坪和厚子镇(厚镇)划归蓝田县。

1956年5月蓝田将秦岭口乡及万灯寺乡的大阳坡、西牛槽共21个自然村划归商县(商县1956年属商洛管辖)

1956年7月将阿氏庄乡的沙河村划归灞桥区。

1956年,将临潼蓝田划归陕西省直管

1958年11月将陕西省直管的长安、蓝田、临潼、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

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户县划出。

1983年10月,将渭南专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 咸阳专区所属户县、周至县、高陵县划归西安市。

临潼蓝田断断续续进进出出被划归渭南的时间一共共计长达26年之久。

蓝田的历史可谓是非常非常悠久。悠久的行政建制史为西安市现存县级行政机构中的首县,“蓝田”二字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也从未改过名字,迄今历时2400多年,是西安地区所有辖县中设置最悠久的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