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

如题所述

1、解决力

让孩子自己尝试,包办父母只能养出飞不出笼子的金丝雀。制造一些让孩子尝试、摸索的机会,他们才能独立应对生活。

"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

父亲这样在教孩子走路,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玩笑",父亲却回答:"你错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

这个父亲名叫宋嘉树,他生有三女三子,他们便是名闻中外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2、敢梦想

任何一个孩子,原本在内心深处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梦想。但是,却可能因为家长的冷嘲热讽而淡忘,因为家长的指手画脚而夭折,因为家长的急功近利而丢失。梦想的翅膀,一旦被剪断,就再也无法复原,甚至烟消云散。

孩子:“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妈妈:“好呀,但是,别忘记回来喔!”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童年时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3、想像力

一般只要父母给孩子足够的探索机会,多接触新鲜事物,允许孩子表达,对于孩子的创造性表现和表达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该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栽培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小卡尔.威特在用蓝色笔画苹果时,朋友劝告父亲说应该告诉孩子画苹果要用红色时,他父亲如此回答,卡尔.威特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4、忍耐力

制止太舒适行为。太舒适是现代孩子的普遍问题之一,对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制止和批评,帮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这是绝对不行的!你们刚刚几岁,小小年纪就挑肥拣瘦,什么都要舒舒服服,那长大以后会成什么样子呢?做人一定要先学会吃苦,才能耐劳。将来才会有出息。”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俩兄弟幼小时,一次在饭桌上争抢食物,母亲制止后如此告诫。



5、求知欲

鼓励他挑战困难。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些挫折放弃努力,此时,家长的鼓励是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能帮孩子找到问题、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孩子,别害怕!为了科学研究,你就是把咱房屋全拆了,把咱田地全毁了,我也决不埋怨你。”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卡曼林·昂尼斯小时候一次做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有可能都比较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属于或者像夫妻之间一朋友的方式相处孩子以朋友相处方式在一起他大家就是比较开心的样子有媳妇的较好的

有可能都比较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属于或者像夫妻之间一朋友的方式相处孩子以朋友相处方式在一起他大家就是比较开心的样子有媳妇的较好的有可能都比较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属于或者像夫妻之间一朋友的方式相处孩子以朋友相处方式在一起他大家就是比较开心的样子有媳妇的较好的有可能都比较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属于或者像夫妻之间一朋友的方式相处孩子以朋友相处方式在一起他大家就是比较开心的样子有媳妇的较好的有可能都比较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属于或者像夫妻之间一朋友的方式相处孩子以朋友相处方式在一起他大家就是比较开心的样子有媳妇的较好的有可能都比较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属于或者像夫妻之间一朋友的方式相处孩子以朋友相处方式在一起他大家就是比较开心的样子有媳妇的较好的

第2个回答  2021-03-13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13
这种问题的答案似乎很容易,只要看看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就知道了。家长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未来的一条龙来养的。

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才是孩子的指路人,自己的所做所为不管对错日后都会成为孩子的人生指南。

例如在路口等红绿灯时,只要家长闯过一次红灯,可以预料日后孩子也会闯红灯,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对我来说,家庭对我的影响并不大。我读的幼儿园是军队办的,周一去周六回,老师也都是军人,学习和生活完全按照军队的模式进行。

记得有一次老师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几乎所有的小朋友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说要当兵,子承父业嘛。

读了小学后,母亲早出晚归,只有周日才能见到她。父亲也是如此。和我亲密接触的是外婆,外婆讲的是一口地道宁波话,和她沟通要靠猜。外婆笃信佛教,她常年吃素,并且常常用佛教的人生观来指导我的学习和生活。

记得那时买任何东西都要票。我们家很少吃肉,而水果糖也只有春节才能看到,一家子也只有几粒而已。吃肉和吃水果糖成为一种极大的享受。

某日外婆去菜市场弄回来一小块肉。她用这块肉熬出了猪油,直到这块肉变成黑色的焦炭模样。等到我放学回到家,她让我把这块肉给吃了,我当然不愿意。于是外婆把这块“心头肉”再次加工一番,她自己又无法品尝,这块肉变得更难吃了。她再次眼巴巴地看着我,让我吃下去。我吃了第一口,真是又苦又涩,难吃到极点,但我故意装作很好吃的样子把它吃完了。看到我的喜欢吃,外婆当着我的面掉下眼泪。

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块肉其实是外婆奉献给自己孙儿辈的一片心,一份情。我把这件事写了一篇作文,然而得分只有3分,勉强及格。

我回家后把这篇作文念给外婆听。由于我讲的是普通话,她没听懂,只是催促着我赶紧吃饭。外婆和我的外部世界相差太远,她的教育没有对我的人生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如此一来,又是学校老师在指导我的成长之路。然而,老师毕竟只能在学业上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在生活上和家庭教育方面无能为力。

转眼到了文革,父亲是刘少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们家遭到巨大的冲击,少年时代的我也不得不离开家当了知青。从此以后,不管是我的学业还是工作,几乎与家庭无关。

终于有一天,我们家团聚了。我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大量的书。这些书有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辞海和辞源等等,还有许多逻辑方面的书籍。父亲喜欢写作,他也写过若干本文学逻辑方面的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

到了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意义,才真正体验到父亲和母亲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了一份迟来的家庭教育。

父亲是中央大学的毕业生,而母亲则是华东师大外文系的毕业生,在当时的解放军中算高级知识分子了。只是他们的所学和我相差甚远,几乎毫无关联,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沟通。父母亲喜欢听我讲工作中的事,并给我一些建议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亲知晓了现代工业的控制技术,以及企业里的人际关系,而我则从交互中看到了父母亲的生活哲理,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当然还有来自先辈们的家庭传承和为人之道。

父亲写的字很小,但很工整。母亲写的字大小适中,字形娟秀美丽。他们写的字很多都是繁体字,很漂亮很独特,带着他们时代的印记。

等我有了孩子,我决心不能让她缺失家庭教育。于是在我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途中,刻意地和她讲解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在似懂非懂之间,孩子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家庭教育不但要有文化传承,还要让下一代知晓如何做人。

我欣喜地发现,父母亲和孙儿之间有了互动。父亲常常和他的小孙女讲解类似《经典古诗词》、《三国演义》和《古文观止》之类的书籍,还有许多也不知从哪儿买来的少儿配图文学作品。每到周末,女儿就催着我们到爷爷家,她要和爷爷学习讨论这些著作,以及一周来在幼儿园里的心得体会。这种互动一直持续到女儿上了中学。

在这种互动中,女儿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接人待物的道理。这种教育效果是明显的。她认识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内涵,学习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美,知道了待人以诚的意义,以及决不在学习和工作中做投机取巧的事情。

女儿常常和我说,她喜欢中国古典著作,和爷爷的早期教育有很大关系。

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一位母亲的友人来我家玩,她是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当她听见女儿很自然地运用“不但——而且”的语句格式,她非常惊讶。她说,这种格式初中生造句都用不好,我女儿却如此熟练,以后长大了真不得了,云云。

说来有趣,我的书架中有近千本书,却几乎没有小说类书籍,传记倒是有几本,但绝大多数是技术书和数、理、化教材和科普类书籍。女儿家的书架就不一样了,既有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文学作品,也有中外经典文学类书籍,当然还有她和女婿的专业书。

母亲在生前曾经说过,她最遗憾的事就是对子女的教育缺失。如果有第二次,她绝对不会这样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父母亲的眼里还是居于很重要的地位的。可惜,这种第二次永远也不会来了。

某次到银行办理代扣款,在等待时看见旁边有一位小男生和他的母亲在认真阅读初中的数学课本,询问后得知这位小男生不过才小学五年级。他的母亲一直责怪小男生笨,可自己怎么也说不清,于是我就和小男生来了一番数学科普教育。期间我对他母亲说,没有必要让孩子这么早就阅读这些代数知识。可母亲说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要让他们尽早学会有用的知识,对他们的日后学习生活有利。

现在的家庭,应当不会缺失家庭教育,反倒是过度的溺爱和期望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可见,现代的家庭教育,不但要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要教育家长自身。
第4个回答  2022-06-24
卡尔威特-1800年德国牧师,在结婚前就有了把孩子培养成才的计划,儿子小卡尔威特,15岁获哲学博士,16岁获法学博士。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生。1818年著“卡尔威特的教育”。
刘卫华、张欣武-艺术杂志编辑。女儿刘亦婷,哈佛大学生。在怀孕时就得到朋友送的“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就决心有计划的培养女儿成才。
李振霞-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1961年调入中央党校任教,1991年任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在那个“读书无用”风行的年代,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她历尽艰辛,不仅把儿女全都培养成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她和丈夫也同样成果累累,创造出了“亲子共赢”的家教最佳效果。著“我把四个子女培养成博士”。
王福志-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人。高中文化,农民。有了孩子就决心把孩子培养成才。儿子王京14岁参加高考就超过重本线,15岁补清华大学录取没去。2002年秦皇岛市状元,16岁再次考入清华。二儿子十岁上初二。
赵锁仙-山西大同。大女儿聘聘南开大学本科,北大研究生,二女儿婷婷清华大学。著“姐姐北大妹妹清华”。
陈宇华-厦门市1990年文科每保送人大,后申请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研究生。华有网总裁。著“千万别管孩子”。
高燕定-原中科院专家,女儿五岁时去美国,女儿哈佛大学。著“人生设计在童年”。职业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