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死亡后尸体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如题所述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小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SD小鼠断颈处死后于不同时间段取心、肝、脾、肾器官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等处理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在620nm波长处检测各组不同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小鼠各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脾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死后48h,各器官组织细胞仅存微量完整的细胞核DNA。结论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应用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来推断死亡时间。科罗拉多大学的遗传学家Jessica Metcalf认为微生物降解尸体的过程能够提供一个"微生物时钟",即能够依靠尸体腐化的程度判断死亡时间。这一方法可能会比目前的手段(比如尸体温度、尸斑等等)更为先进。相关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在早期的腐化过程中,首先出现在尸体中的是莫拉细菌科,不动菌属的细菌物种。很快,根瘤菌科(主要以吸收氮元素卫生)接管这一阵地。细菌增殖产生的气体会导致尸体膨胀并最终破裂,这将导致氧气的渗入以及有氧微生物的生长。微型的蠕虫也开始增殖,它们主要以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食。

Metcalf首先发现,她能够利用微生物的这些信息,并且通过一个统计学模型将小鼠的死亡时间精确到三天以内。即使是小鼠已经死亡超过一周的时间,这一任务也可以顺利完成。之后,她们团队从所谓的"尸体农场"中找到了4具尸体,从上面采集了样本进行分析。

该研究团队认为,微生物的这一活动特征能够作为判断死者死亡时间的"时钟"。"对死亡时间超过25天的死者尸体来说,我们能够做到判断误差在2-4天以内"。在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更大规模的试验中,研究者们将要对36具尸体进行分析。这些尸体死亡的时间更是横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一结果将会帮助他们更加精确地调整这一"时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7
小鼠死亡后尸体变化与时间的关系?1
/4
冷却
死后随着时间的消逝,体温也会不断地下降。最后变得和周围的温度相同。在冬天大约每一小时降1度,夏天为0.5度,春天和秋天为0.7度。不过下降到二十五度左右,其后它冷却的速度就会变的比较缓慢。而胖人和瘦人冷却的速度也稍有不同。
2
/4
尸斑体中由于有无数的血管在流动,所以死了之后,血液的流动也就跟着停止。停止流动的血液,不久便因为地球上地心引力的关系,在尸体下面部分的皮肤上出现红紫色的斑点。从尸斑出现的情形来看,就可以知道大致死亡时间。
3
/4
僵硬尸体随着时间的经过,会一点点地不断变硬。
4
/4
腐烂尸体停止僵硬后,便逐渐地开始腐烂有腐臭味,内脏凸出,然后腐烂消失,之后就只留下白骨。不过,腐烂的速度由于状态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放在空气中的尸体腐烂的速度最快,放在水中的尸体则要比它慢两倍,埋在地里的尸体则比它慢八倍。而尸体常常会有蚊蝇在上面繁殖。所以从这些幼虫的大小来判断,也能够推测出大致的死亡时间。
第2个回答  2021-02-26
死亡时间
法医学意义上的死亡时间,指的是从死亡发生到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又称死后经过时间,通常描述为死后多少天或多少小时。
传统上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客观依据,主要是尸体现象(尸僵、尸斑、尸温等)、环境的温度、尸体的体格、运动程度、是否饮酒、是否用麻醉剂,胃内容的消化程度以及实体周围东、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尸僵一般于死后1~3小事开始出现,最初出现在颜面部和眼肌,随后扩散到躯干的上下肢。12小时后,尸僵达到全身。尸僵持续6小时左右开始缓解,尸体恢复变软。尸斑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死后血液循环停止,最快半小时后,血液因自身重力坠积于尸体的底部血管,该处皮肤显出紫红色的斑痕,像瓶底的红酒,这就是尸斑。尸斑最晚在死后4~10小时内出现。它的颜色持续时间很长。如果一个人死后仰面躺在床上时,尸斑应在他的背部,如发现试办在身体的钱不,说明尸体被移动过。第三方面是通过尸体的温度来判断死亡时间。死后体内停止产热,尸体的温度大约每小时会下降1度。肌肉组织和环境对尸体温度影响很大。胖子的尸温比瘦子的尸温降低得慢;温暖室内的尸温比寒冷室外的尸温冷得慢。
最近又增加了一个判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叫做眼球化学法,是由美国的内科医师约翰·科发现的,他视察到人在死亡之后,尸体内红细胞会不断有规律的破裂,红细胞内的钾离子会不断的有规律的进入眼玻璃体液,据此人们完全可以准确判断出死亡时间。因为这种方法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所以测得的死亡时间比较精确。
第3个回答  2021-02-26
目的观察小鼠死后不同时间下的小脑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小鼠小脑组织3种circRNA在两种温度下的降解规律,及其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适用性。方法将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个大组,用断颈法处死,分别置于4℃恒温箱和20℃恒温箱,每个大组按照死亡时间分为5个小组(死后0 h,24 h,48 h,96h,168 h),每小组5只小鼠,其中0 h组为对照组。取小鼠小脑组织,一部分保存于3%多聚甲醛溶液,做HE(伊红-苏木素)染色形态学观察;另一部分脑组织用于分子学实验,提取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β-actin,Cdr1as circRNA,Rims2 circRNA及Dym circ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对小鼠小脑组织做HE染色可见,随着时间延长小脑组织变化愈加明显,同一死亡时间(PMI,post mortem interval)下的20℃组相比4℃组变化更加明显。对照组小鼠小脑组织能够清晰观察到小脑皮质明显分为三层: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无异常改变。4℃组的小脑组织可在镜下观察到死亡48h后可见细胞自溶、形态不规则等变化;96 h后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溶解、碎裂,细胞空泡化;到死后168 h时,分子层与浦肯野细胞层不能明显辨别,细胞核少见,颗粒层尚可见。20℃组小脑组织镜下可观察到24 h时已出现细胞肿胀;48 h细胞排列结构紊乱;96 h细胞核数量明显减少(P<0.05),皮质分层模糊;168 h细胞大部分溶解,分层不明显,只有少量细胞核存在。2.Cdr1as circRNA适合作为本实验中的内参基因;Rims2 circRNA与Dym circRNA的表达量随着死亡时间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4℃组Rims2 circRNA与Dym circRNA在做三次回归模型时,受PMI的影响非常大(回归方程分别为?=1.392+2.691x-0.678x~2+0.059x~3,r~2=0.752,P<0.05;?=3.767+4.034x-1.385x~2+0.151x~3,r~2=0.834,P<0.05);20℃组Rims2 circRNA与Dym circRNA在做三次回归模型时,受PMI影响较大(回归方程分别为?=3.532+0.170x+0.060x~2-0.008x~3,r~2=0.544,P<0.05;?=5.814-2.172x+0.970x~2-0.106x~3,r~2=0.512,P<0.05)。结论1.Rims2 circRNA及Dym circRNA的相对表达量受PMI影响较大(P<0.05),且随着PMI增长circRNA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0.05)。2.Rims2circRNA与Dym circRNA的三次回归模型受PMI影响更大(P<0.05),更适合作为本实验的回归模型。3.本实验中对circRNA作定量分析时,CDR1as circRNA适合作为本实验的内参基因。4.在相同死亡时间下,尸体放置于20℃时的形态学变化比4℃时变化更加明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