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让人睿智吗?

如题所述

思考使人睿智 反思使人智慧
一节课下来,随手记下这节课的得失感悟;忙里偷闲,让心灵在纸上放飞;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反思,使人的思想不甘于平庸;反思使人的大脑变得富有智慧;反思使可遇不可求的灵感倏然而至;反思,会使你有思想而富有智慧。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一名教师,想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只有爱心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凭借我们对这份事业的责任心。责任感驱使我们利用一切时间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使我们有的放矢的去“授人以渔”,才能早日达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最佳境界。
凭着这份责任感,我在教育一线工作了近20年。现在回首,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有痛苦,更有快乐。记得一位教育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春天我们播撒了种子,而收获的秋天却不知要经历多少自然的冬夏才能不期而至。”带着对秋天收获的祈盼,我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走在教育的路途上。不管有没有收获,收获的是什么,我知道,可爱的学生连同他们的喜怒哀乐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和我密不可分。
下面就自己的一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青涩的模仿秀阶段:
在刚刚进入新课改阶段,我带着对新教材的新奇与困惑,有幸聆听了多位全国优秀教师的课。那一次,我真正领悟到数学课是如此美丽。十几节课让我一直沉浸在一种近乎于陶醉的状态。我惊讶数学课原来可以上得这么精彩。回来之后,我特别想模仿,模仿人家的语言、课堂教学设计。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模仿秀阶段。名家课上的只言片语,一些杂乱无章的练习占据了我的课堂。在我沾沾自喜之时,学生的练习反馈却给了我“迎头一棒”,我静下心来分析:这节课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只注重了名师们化抽象为具体、寓枯燥于趣味的设计理念,刻意模仿名师的语言,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机械的模仿也使我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当学生动手折几分之一时,一名学生折出3\8,我以不合老师要求为由让其坐下,没有加以理睬,实际上这是一个多好的进一步理解分数意义的机会呀!对学生的打击也很大吧……一次次深刻的教训使我认识到:“模仿名师不等于照搬,贴近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最好的。”
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验阶段:
“先于别人思考,先于别人行动,也就先于别人成功。后于别人思考,后于别人行动,却很难后于别人成功。” 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许多小数名家书籍:《吴正宪与小学数学》、《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华应龙教育随笔》、《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数学名师创新性备课》……同时经常上网登录他们的博客、搜索相关视频,随着经验的积累,理论水平也有所提高,我能够在备
第2/5页
课之前有了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前的思考:这样的导入设计是不是过于繁杂?这一课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内容琐碎,前后联系不大,怎样把两页的教材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过程?这是个难点,而这样的铺垫是不是增加了本课的难度?
有了这样的思考,就这一点我查阅大量的资料,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带有情境认知的特点。适宜情境的营造,一方面为后续学习提供可以利用的学习素材;另一方面,由于情境所提供的素材带有典型性,与学生经验储备中既有的素材有着内在联系,因而又起到了唤醒、联想及触类旁通的作用,唤醒的更多素材又构成了学生认知图形的更广阔的经验背景。有了这些理论依据,我又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下了功夫:如图形在黑板上的摆放位置,学生的回答和我想要的不一致时怎么处理……
教学艺术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我们的付出永远和收获成正比:看着学生课上智慧火花的迸射,我感到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幸福的。
三、教科研引领的反思阶段:
我校近几年申请了多个科研课题,为老师们的学习起到了引领作用,而且每天一次的校内教研也为我们提供了汲取养分的充足条件。 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学反思无疑可以加速实现我们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反思是教师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新课程将反思看作是一种教学实践,教师能不断地、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与别人
第3/5页
交流,促进个人信念的发展,才能向智慧型教师迈进。有专家讲:一个教师的成长 = 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
下面是我讲完《比的意义》一课后的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优点是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境;重视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参与。但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关注过程的时候,更应该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全过程。今后再讲时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看书来了解和掌握“比”的数学表示形式和各部分名称。我继续在思索……
反思之后要学习,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
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不断循环,相互融合的。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从中学会教科研与反思相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新模式,使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彻底摆脱对名家的模仿。
四、向“智慧型”教师努力阶段:
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体现知识的力量,又要体现爱的力量,体现智慧的力量。“比陆地更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智慧型教师,能用宽广的胸怀去迎接八面来风,去拥抱缤纷的生活。
第4/5页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更重要的是富有“童心母爱”。
华应龙老师说:“要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我理解这句话为:凡是与农民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都能体味农民对于自己田里的庄稼那份非常浓厚、深沉的感情。我觉得做教师也同样如此。真心诚意喜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喜爱,是一种功夫,也是一门艺术。 在农业耕种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所以农民总是不断地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栽培,细心地呵护。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或许就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教育要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未来的为师之道将是:“以生为本,以爱育爱。”在我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敢说每时每刻都能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但至少“以爱育爱”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反思使我学会总结过去、直面未来;思考使我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要结合,如果思考问题的确会让人睿智,如果整天杞人忧天,胡思乱想,想入非非,只会消磨人的意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3-12
这是当然的。必须思考才能进步的。
第3个回答  2015-03-12
思考会让人犹豫不定
第4个回答  2015-03-12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