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效率课题方案

如题所述

<!--begin-->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陆渡中心小学品生课题组  周秉欣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背景
1.社会现状背景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低年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
  《品德与生活》相比于传统《思品》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虽然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多年,但是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仍存在实施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家长还认为,在小学,孩子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其它课程可有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课程的实施。
2.学校教育资源背景
  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品德与生活功能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构成因素的理解与重组技能,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
  2.《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太仓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江南地区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中国新课程改革而增加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科。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或家校联系方面,反复查询后,发现黑龙江加柯达奇正在研究类似课题,但并非结题。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也研究过类似课题,只是,他们的面较广。而我们准备通过本次课题,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方式。
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在活动中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
  理论价值:此课题能充分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探索增强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能促进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二)理论假设
  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为学生获取知识搭桥铺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动手、动脑,并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等方式来获取了知识。实施本课题,假设可以形成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实现有效活动教学的模式,不但可促进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同时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促进学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整体发展,而且能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教师和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吸收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和有效教学等经典教学理论,指导课题组开展课堂中开展有效活动的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1.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六、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在“品生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研究对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2)具体措施: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2008年1月~2008年4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7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习制度保障: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定期聘请专家作辅导讲座。
  2.组织机制保障:由本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研组长、学校分管教科研的领导组成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研究队伍保证:由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参加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学术活动,定期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十、预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效率,并可以为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理论摘编成册 (文本形式 完成时间:2009年8月)
  2.课题研究随笔、论文集 (文本形式 完成时间:2009年8月)
  3.学生成长档案袋归类整理(照片及文本式 完成时间:2009年9月)
  4.课题结题报告(文字形式 完成时间:2009年9月)

<!--en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