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认知偏见的例子?

如题所述

1、可得性启发

人类会高估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信息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比如有人在争辩吸烟不一定有害的时候举例自己邻居家大爷“每天一包烟但还是好好地活到了 100 岁”。

2、安慰剂效应

这也被称为(伪)有求必应效应,指的是当人们相信某样东西会起作用时,就会觉得这样东西真的起作用了。

一个著名的实验是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给患者吃对病情无效的药物,结果患者的生理状况却和吃有效药物的病人一样好转了。

3、突显效应

只关注一个人或概念最容易辨识的部分的倾向,比如当想到自己是怎么死的,很有可能是一些情形很特殊的场景,比如在坦桑尼亚被河马咬死什么的,而不是统计学意义上概率大得多的车祸。

4、刻板印象

在对某个人足够多的了解之前,就依据其所属的群体特征判断其个体特征,很难避免,有时便于迅速区分对方是不是跟自己一路人,但滥用的情形更多,尤其在性别议题中。

5、幸存者偏差

只关注最终留存下来的东西并从中找规律,而不是大量没能留存下来了东西。比如觉得创业成功的点子都很简单,自己随便搞搞也能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知偏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想跟大家谈一个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认知偏见的例子:子女把父母当圣人,父母把子女当神人。

子女总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圣人,而圣人是不能犯错的。所以,父母犯错是不可原谅,要么记恨一辈子,要么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甚至离家出走。你看过多少孩子跟父母闹僵的悲剧不是因为孩子不肯原谅父母的错误。直到自己为人父母,才体会到什么叫“养儿方知父母恩”。

为人父母,没有太多的门槛,但真正的考验是在今后的人生。父母都是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的,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有时也会犯错误。没人生下来就是当父母的,都是后期慢慢学的。

想替天下的父母跟孩子们说一句:第一次当你的父母,没有经验,做的不对的地方请多多包涵。父母也是人,第一次做事难免会有错,就像你考试复习了很多次也依然很少能得100分。

父母把自己的子女当神人,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应该做好。就像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班级里的中上等,你可以不是最好的,但一定得是比较优秀的。想想也是,谁会天生的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是最后一名呢。没有人能够忍受别人说自己孩子一个“不”字,也没有人愿意承认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好。

所以,父母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晒娃比娃,这一辈比不了咱比下一辈。这也就是为啥社会上的培训学校总是如此火爆的原因,奥数,英语、作文、美术、画画、跳舞...弄得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去上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一样。你可知很多人赢在了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

想替天下的孩子跟父母说一句:孩子是独立于你跟你最亲密的人,也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自己的局限,第一次当你的孩子,那些尽力却没有做好的事情,请多多包涵。

父母不是圣人,父母也会犯错。当父母犯错时,请原谅,他只是在以自己的认知爱你!

孩子不是神人,孩子也有自己的局限,当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望时,请原谅,他只是在做自己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和大家谈谈,我生活中的两个认知偏见。

一、内向是不好的,要改变。

小时候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老师评语总是这孩子太内向,要变得活泼开朗些。父母总是教育我,要变得活泼开朗,要和别人多说话。身边的人也说太内向了,要多和人家交流。久而久之,就觉得内向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千万不要不说话。

可是,内向只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而已,没有好坏之分。内向只是不爱说话,并不代表不会说话。它代表的是我们的行为倾向,即习惯于从内部获取能量,仅此而已。

但很多人却把不会表达也归结于性格内向,这只是表象,内向的人表达机会比较少,导致沟通能力比较差,但这是能力问题非性格问题。

二、有了负面情绪,要忍着。忍一忍,就过去了。

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发脾气不要对人家发火。渐渐地,人就变得没有脾气了,因为习惯压抑。认定那是一种不好的情绪。

可是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情绪导致我们产生的行为,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我们生气时,很容易摔杯子。摔杯子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可是我们生气的时候,更容易意识到自己对什么不满,负面情绪能使我们更加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负面情绪,有利于我们成长。

人们习惯压抑情绪,认为压一压,就可以挺过去,但情绪不会凭空消失,时间久了,犹如弹簧一样,越压制越反弹,千万不要压抑。

勇敢地面对情绪问题,才是正道。

第3个回答  2020-09-19

认知偏见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生活中认知偏见的例子很多,这种偏见往往使人们做出错误的思考从而进行错误的行为。就像我在电脑前打字我认为我对认知偏见这个话题感兴趣,就能以为我所说的是正确而有用的。其实我也只是了解一点点而已。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偏见啊。

    网络上你认为好看的女生大多长相不漂亮

在网络上如果你没见过看一个女网友的照片或者视频,是完全不可能确定一个人的样貌的。即便是见过了照片觉得对对方的样貌满意,实际见面时候依然令你失望。有时人们会通过对方聊天语气、对方的头像幻想出对象的面貌。例如总是喜欢说话甜甜的女生会令人觉得她长相也是甜甜的。说话总是有直接高冷的女生,会想象她的样子是修长冷艳的。其实通过聊天确定一个人的相貌是完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唯一起到作用的就是所谓的未必准确的第六感。

    看起来老实的人大多数并不老实

工作中我们也能常常接触到一类人,他们看起来很老实,很好欺负。我们总能觉得他们有安全感从而对他们产生控制欲。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一个老实人大多数是表面老实,他们内心更有自己的主意,一旦他们决定做自己的事情,不受别人控制的话会比那些看起来做事有效率的人目的性更强,做事效率更高。他们一旦决定当上你的领导,会在你不知不觉当上你的领导。经常有和老实人谈恋爱的女人会感慨,我当初觉得他挺老实的啊!

认知偏见说起来就是心理认知中出现的矛盾。班级里学习最好的人以后往往不是事业最成功的人。有更多的选择时候未必会是件好事,因为往往会让你举棋不定。大多数人遇见心仪的另一半时,往往认为对方对自己也有意思。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一直在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重要性。

第4个回答  2013-11-03
我们可以首先区分一下认知偏见与认知偏差,二者很相像,但矫情一点的分析,还是有所不同的。
从社会根源追溯,它源于社会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社会地位)、某些宗教思想、权威主义倾向等;从动机根源追溯,它可能源于冲突与攻击(对竞争对手的看法)、社会同一性(我们好、他们坏)等;从认知根源追溯,它可能源于类别化(将对方归入不同群体)、独特性(在群体中特别的人)、以及归因(对成功内归因,对失败外归因)等。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偏见,生活中的刻板印象(警察是冷硬的、博士是木讷的)、(种族、性别等)歧视,都是偏见的表现。
偏差,则更多是一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定认知,比如错觉。当外界因素改变时,偏差也可能随之修正。
偏见会引起认知偏差,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但是,意识到我们都可能存在的偏见态度,并在做判断前更多了解对方的具体信息,就可以尽量的减少偏见的影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