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叙述、描写、抒情句?

如题所述

《社戏》一文中,叙述、描写、抒情的句子举例:


叙述的句子

原文: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解释:课文开始,鲁迅先生就给我们说明白了,在他生活当中的二十年里,看中国戏的次数就两次,因为他对看中国戏没有兴趣,再加上看的机会又屈指可数,所以他不懂中国戏。

作用:叙述句就是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读者说明一件事情。

描写的句子

原文: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

解释:文章这处就是一句典型的描写的句子。鲁迅先生被服务生引领到一处坐着看戏,这板凳又窄又高,坐在上面类似上刑,吓得先生直接就走出了戏院。

如果先生只用又窄又高来形容板凳,读者就不能够体会到板凳的设计多么不合理,带给观众怎样难受的体验。

作用:通过一系列生动、贴切甚至是夸张的词句,让读者明白一个人或者一件物品等的特征。

抒情的句子

原文: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解释:鲁迅先生从戏园出来以后,呼吸了几口北京难得清新、干净的空气,不由得让他精神重新振奋了起来。

作用:人、事、物带给作者的主观情感,并且把这种情感形容出来给读者看。

扩展资料: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8
动作描写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语言描写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神态描写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心理描写

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外貌描写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07

动作描写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语言描写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神态描写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心理描写

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外貌描写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扩展资料: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第3个回答  2022-03-16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夜半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灵秀,成为使这篇文章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特别精彩的是月夜行船。文章综合运用了视觉(月色朦胧,连山起伏)、嗅觉(夹杂着水气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出来的清香)、听觉(横笛宛转、悠扬),穿插着新奇贴切的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几个动词的准确运用(“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跑”照应本段的“飞”,表现了船行之快,“踊跃的铁的兽脊”的“踊跃”给人以强烈的动态),再配合着人物心情的直接抒发(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更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3-16
船下水后,虽然很大,可是星期五驾着它回旋自如,摇桨如飞,真是又灵巧又敏捷,使我大为惊异。于是我就问他,我们能不能坐这只船过海。“是的,”他说,”我们能乘它过海,就是有风也不要紧。”可是,我对船另有设计,星期五对此就一无所知了。我要给独木舟装上桅杆和船帆,还要配上锚和缆索。说到桅杆,那倒容易。我选了一根笔直的小杉树,这种树岛上到处都是,附近就找到了一棵。我让星期五把树砍下来,并教他削成桅杆的样子。可是船帆就有点伤脑筋了。我知道我藏了不少旧船帆,或者说有不少块旧帆布。但这些东西已放了二十六年了,也没有好好保管,因为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些东西还会有什么用处。因此,我毫不怀疑,那些旧帆布早已烂掉了。事实上,大部分也确实烂掉了。可是,从这些烂帆布中间,我还是找到了两块帆布,看上去还不错,于是就动手用来做船帆。因为没有针,缝制起来就十分费力费时。花了不少力气,才勉强做成一块三角形的东西,样子丑陋不堪。那船帆的样子像我们英国的三角帆;用的时候,帆杆底下装一根横木,船篷上再装一根横木,就像我们大船的救生艇上装的帆一样。这种帆我是驾轻就熟了。因为我从巴巴里逃出来的那艘长艇上,装的就是这种帆。关于这件事,我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已详细叙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