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佛有哪十种称号?

同上

  佛无量劫修行、证无上觉,所得的十种「称号」、「名称」、或「头衔」,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种功德威力。也许有人会问:佛为何有这么多称号?答:因为佛的法身功德无量,故其号实亦无量,这十号亦是检其要者,略而称之而己。

  佛的十号是  
  「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 .如来
  「如来」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其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   

  《成实论》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佛与众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实证此真如之性者。因己亲证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来此世间。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虽「无来」而现「有来」,这一点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进一步解说:因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然而真如之性是无来无去的;故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即实无来;「性」上虽无来,而「相」上仍现有来。「如来」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来以依真如之性而「实无来无去」,这是佛自证境界的「大智」,而佛「现有来」则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现于世,度化众生。是故如来之来去,实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虽无来而亦现有来相(犹如镜中虽实无花,而现有花相;水中虽实无月,而现有月相。镜中花、水中月之体,了不可得,不得谓有,亦不得谓无,离于有无,绝一切名言思议,是即如来法身); 以为成就一切众生故,起于大悲,而现有来去之相。是故为佛弟子,应生如是信解,谓如来已证入真如不生不灭、实无来去之本性,而能依于无尽大悲本愿,为诸众生现于来去,故得号为「如来」,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总体(或总号),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语密义之所在。无量佛之本、迹,悲、 智,尽摄其中。若了佛之本怀,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决定大乘,无复魔事。
  2 .应供
  「应供」之梵文为「阿罗诃」Arhat,其义为一切天与人皆应供养;因为佛成就了无量功德,为一切众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问皆应供养。然而众生供养佛,实在不是因为佛需要众生的供养,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且令众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罗蜜,此乃修行菩萨道中最主要的一门,故檀波罗蜜居六波罗蜜之首。举要言之,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乃至于成等正觉,甚至在成等正觉之后,于无量劫中,都还是在修行檀波罗蜜,以檀波罗蜜为首要,一切诸佛菩萨皆同此行。因此,佛如来为了接引众生入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觉,与佛如来一般无二,是故教示众生供养如来。是故,为了成就众生「能舍、不贪、 不吝」之心,终而能成就「广利一切众生」之心,才是如来「应」众生「供」养的真义。又,佛虽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应该供养如来,乃至应供养三乘贤圣,但佛弟子于供养时莫作是念,莫以为佛真的需要我这一饭一食、一花一果之供,这些供养品,佛实不需,因为佛已证金刚不坏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连三乘圣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圣人不用,即连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无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况圣人?是故当知,佛世尊劝世人应供养如来,纯然是为了给众生一个修福田、种善根的机会,以此善根因缘,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3 、正遍知
  「正遍知」之梵文为「三藐三佛陀」Samyaksam˙ buddha。「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觉· 觉悟。正遍知亦称「正遍知觉」,又名「等正觉」。佛之所以得称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于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无情、圣、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觉。佛此知觉为相对于菩萨、声闻、与凡夫而言;如经上所说:「正」是对待于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虽亦有觉,但其觉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趋于偏空故。如来知觉之「遍」是相对于菩萨而言,指菩萨的觉悟虽然是正的,但并非普「遍」,无法如佛一样于遍三世十方无所不知,所以菩萨尚未达无上觉之果德。一切贤圣中唯有佛独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于「知觉」二字,则相对于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觉。
  4 、明行足
  「明行足」之梵文为「鞍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ācarana-sam˙ pa-nna   「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于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顺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两足尊」,其中「两足」并非指两只脚。这个「足」字也是具足之意,「两足」即是两种功德!「福」与「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两足尊」之义为:以佛之福与慧都具足圆满,所以我们归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另外,与三明类似还有所谓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尽通(这是六通中的三项,六通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与「明」的比较是:「通」的层次较低,而「明」则较高;三明于论典中又称「三达」。「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于某地、 某时发生,而「明」则不但知道其事,且更进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后果、一切有关之因缘等。以上是解释「明」与「通」的差别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众生,令众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称为「明行足」
  5 、善逝
  「善逝」之梵文为「修伽陀」Sugata其义为好去。「逝」为逝去之意;善逝义指如来离去此世问时,为入于涅盘法性,故其离去为善境界。大智度论云:「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反之,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多半还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里胡涂地轮转不息,受苦无尽,故称不善逝。又,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为真如法性为至善之境,故称为「善逝」。「善逝」这个名号,恰与佛的第一个尊号「如来」成为一对。「如来」指佛来此世间之真实相状,「善逝」则指佛离此世问之真实相状!一来一去:「如来」是指虽无来而现有来,以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实无去。因此,「如来」与;接着,「明」是,而佛于自修及化「善逝」之实义为: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去而无去,无去而去。有人问:佛涅盘后,生为众生的我们应如何处?佛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盘,为何不度众生,舍众生而去?问这些问题的人,之所以有此种种疑问,是因为不了解佛实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实无去;故不应言佛实有去,佛实有入涅盘。若了此深义,则知佛实常住,永无涅盘故(亦即:「佛常在你身边」)。简言之,「如来」与「善逝」这一对圣号,其精义即是「无来无去」,以第一义谛言之,不但佛身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究竟同于「如来」之性,同于「善逝」之性,同于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现故。
  6 、世间解
  「世间解」之梵文为「路迦惫」Lokavid。「世间」有有情世间」及「无情世间」两种,「解」之义为知解;「世间解」指一切世问之事理、因缘果报等,佛皆了知,以如来已证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问一切凡圣、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号为世间解。
  7 、无上士
  无上士之梵文为阿耨多罗Anuttara。「士」有四种,即:下士、中士、上士、无上士。下士为声闻,中士为缘觉,「上士」(或「大士」)为菩萨,「无上士」即佛,以佛于一切众中为无上故。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一切大菩萨皆称为大士;然一切世问唯佛最尊、最贵、 最上,世间无有如佛者,故佛称无上士。「无上士」或单译为「无上」。
  8 、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又译为「调御师」,其梵文为:“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ūs˙a-damya-sārath。一切众生之烦恼,佛皆能调伏之。经中赞佛云,调御乃调伏、昙藐婆罗提」降伏之义;指「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故称佛为调御丈夫。又,「调」者调解也,「御」者驾御也。调御亦有开化、教化之义,谓一切众生佛皆能调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9 、天人师
  天人师之梵文为「舍多提婆、 魔㝹舍喃」。Śasta -deva-manus   「天人师」之义,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众生界共有六道,为何说佛只是天与人二道之师?难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师?须知这称号只是举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称为「以简摄繁」或「以上摄下」。因为六道之中,天与人二道之众生业障较轻,善根较具足,相对于其它四道而言,比较容易修行佛法,故举天人二道而摄其余,因而称佛为「天人师」。再者,事实上,毫无疑问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众生界,因此佛实为一切众生、一切世问之导师,这是无庸置疑的。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这裹虽是合在一起说,但实在是两个尊号:「佛」与「世尊」。「佛」之梵语为Buddha,义为觉者、开悟之人。「世尊」之梵语是「薄伽梵Bhagavam˙」。邑,其义为有德,以有德故为一切世间之所尊奉。因为古时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称「世尊」者,为别于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称之义即:此世尊为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顺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断烦恼,出离世间名利,为什么佛还有十号,这不是说佛还贪着虚名吗?答:须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因为十号中的每一尊号,都是代表实实在在的修行与功德,并非「虚妄」的,而是名实相符、表里一致的。譬如世间的「博士」学位,是代表许许多多在各专业上的训练研读、研究之总成绩,不是虚妄的;若未得此等训练、研究而达相当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称号的;于修行上也是一样,未达正等正觉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称得十号,乃至其中任何一号,故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而是名实相符,以如来功德真实不虚故。以上为介绍佛之十号,此十号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为佛弟子应常念佛,而念佛法门中又以念佛之法身为胜、为上、为究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7
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十号”的意义列举如下: 一、如来:指佛陀乘如实之道而来,即谓“如来”;也可译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达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动;“来”是指佛陀的应化身,此“身”为救度众生“应化”而来。“如”是静态的,“来”是动态的,成佛以后本是动静不分、法应不二的,如《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因此,“如来”是说佛陀在如如不动的法身中,因悲悯救度众生,应化而来,故曰“如来”。 二、应供:佛陀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经过累劫的修行、度众,证断三惑★,超越二死★,积聚福德因缘,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究竟佛果,堪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正如一个人把毕生岁月奉献给国家社会,一旦功成身退,理应受到国家的退休金安养天年一样。 三、正遍知:又作正等觉者,即佛陀能正觉一切法,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佛陀能遍觉一切众,有别于二乘的自觉与菩萨的“虽正知而不遍”。由于佛陀的智慧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即三明、五行悉皆圆满具足。三明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五行为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证得三明则“慧具足”,修持五行为“福具足”,佛陀福慧双运,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即妙往的意思。佛陀乃证悟无上菩提的觉者,已经超越生死对待。佛陀“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佛陀妙出世间,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妙境,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佛陀具足彻悟宇宙真相的智慧,包括认识诸法总相是空的“一切智”、认识诸法别相是缘生而有的“道种智”,以及认识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一切种智”。由于佛陀能彻底了知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实相,故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佛陀的智慧、禅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圆满,福慧具足,于人中无有过者,所以有谓:诸法中,涅槃无上;诸果中,正觉无上;一切众生中,佛陀至高无上,故号“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槃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故名“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佛陀为人、天的导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何者是善,何者是不善。众生果能依教奉行,不舍道法,即能解脱烦恼,故号“天人师”。 十、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具备以上十种名号者,即名“世尊”。世尊,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等六义,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为世间最尊贵的人。 佛陀三觉圆满,万德具足,为世间、出世间一切凡圣所共尊,因此世人用种种的异名来称扬佛陀的巍巍功德。除了上述十号以外,诸如:世雄、世英、世眼、法王、佛日、能仁、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医王、两足尊、人雄、师子等,都是世人对佛陀的尊称。从这些名号中,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佛陀的崇高伟大。佛弟子在称念佛名时,则应欣羡佛陀的断德,仰慕佛陀的智德,乃至“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以报答佛陀的恩德,这才是我们称扬佛陀名号的积极意义。 [注释] ★弥勒佛现居兜率内院,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成佛度众,故目前仍属因位之佛。 ★阿弥陀佛的果德是在因位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所成就,可代表果德的佛。 ★根据《大日经疏》说:“梵音毗卢遮那是日的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所谓毗卢遮那为日,如世间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故毗卢遮那佛又称清净法身佛,代表法性之佛。 ★根据《华严经》卷二《卢舍那佛品》:“卢舍那佛大智海,光明普照无有量,如实观察真谛法,普照一切诸法门。”因此卢舍那佛代表圆满报身佛,有庄严的法相果报。 ★释迦牟尼佛代表千百亿化身佛,意即化身千百亿以方便救度众生,故代表行佛。 ★阿★佛在因地修行时,因发无瞋恚愿而得名,故可代表愿力特性的佛。 ★根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记载,药师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发十二大愿,以利乐众生,拔除重病为愿,故号药师佛,因此亦可代表愿力上的佛。 ★指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 ★指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即于一切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皆悉了知,并了知众生依身、口、意三业成就之善行、恶行,由正法或邪法因缘,命终之后生于善趣或恶趣。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即如实了知已证四谛之理而断尽三界有漏烦恼,远离生死系缚之智慧。 ★即佛菩萨等所修之行。广义而言,即虔信《大般涅槃经》,舍俗出家,护持性重戒、息世讥嫌戒等,住于不动地;又观其身无我,得四念处,住于堪忍地;复观四圣谛,了达常乐我净之理,住于无所畏地,称为圣行。 ★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 ★据《大乘义章》卷十二载,婴儿行有自利、利他二义。就自利而释,菩萨之所行,为远离分别之大行,犹如婴儿之所作,故称婴儿行;就利他而释,则人、天、声闻、缘觉等诸乘,犹如婴儿,菩萨为化度彼等,起大悲心而化度之,故称婴儿行。 ★乃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平等心,拔众生烦恼,治众生罪业之大行。病者喻众生之罪业,罪业是病;治病之行,故称病行。
第2个回答  2012-06-17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第3个回答  2012-06-17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第4个回答  2012-06-18
一 佛;
二世尊;
三 世间解;
四 调御丈夫;
五 天人师;
六 明行足;
七 善逝;
八 应供;
九 正遍知
十 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