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部书籍能够与是长存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书籍能够与世长存的原因是什么?

权威可信,差错率小

据说比尔盖茨早在2000年之前就曾对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战役给出了时间表:十年之内,电子阅读将令纸质书毫无还手之力。现在看来,盖茨先生错了。电子阅读得到了长足发展是不假,可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纸质书还是活得生机勃勃。在世界范围内,知识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从口口相传到抄写传播,再到印刷物传播的历程。这个发展历程其实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传播的速度,二是知识传播的精确度。印刷读物作为这两大特点的最佳载体,已存在了上千年。电子书的出现让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可是,这一虚拟化的发展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知识易被改写。在知识传抄的年代,中国曾由政府出面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东汉喜平四年,太学将儒家的几部经典刻石,以为范本,这就是后世所称的“煮平石经”。可见,固定化是解决知识精确性的一个办法。纸质书,这一可保存千年的形态,具备—个电子书很难取代的特质:稳定可信。凭着这一特质,它将永远存在于我们中间。

真实质感,可供把玩

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差别,就像食物和美食的差别。我们固然可以通过电子书获取知识,正如我们可以吃洋快餐充饥一样,而阅读的另类乐趣,我们却无法得到。电子书是由电子设备显示,这电子设备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也可以用来看这本或者那本电子书,它不是唯一的。而纸质书却是唯一的,这本有这本的风格,那本有那本的特色,各各不同。正如有名的爱书人钟芳玲所说:“一本书除了在内容上可能引起我们心灵的感动外,还可能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味觉这些面向让我们惊喜。”我们拿起一本纸质书,可以感受不同纸张的色泽、手感,欣赏精湛的印刷工艺,领略每一本的独特气息,摩挲、把玩这独特的一本,就像圣埃克苏佩里笔下小王子的玫瑰,它是唯有的独特的一朵。

装帧精美,可圈可点

每一本书都有她特有的面貌,她的生命不仅在于文字呈现的能量,还在于她的形体所承载的美感。当一本书的形体融入了精良的设计,就不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部艺术作品。且不说东方精美的蝴蝶装、经折装书籍,西方古书同样有精美装帧的传统。中世纪西方修道士在羊皮纸或者牛皮纸上一笔一画书写的手抄本,很多都融入了带有宗教虔诚的繁复装饰:有的封面是采用上色、打磨后的牛羊皮,镶嵌不同颜色的图案,或用金属工具压制金色的纹饰;有的彩绘手抄本封面采用金、银、珐琅、珠宝镶嵌而成,华贵富丽,整部书由不同时期的不同工匠完成,前后耗时百年;还有的书籍纸页边缘暗藏着一幅画,当你用手压住边缘快速翻动,画作就会呈现出来……这样的书只能用艺术珍宝来形容了。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我国的图书装帧设计水平也越来越高,相信以后的纸质书也会越来越美。

慢火细炖,团队产物

传统的纸质印刷读物,就我国的编校规范来说,按照正规流程,一本书在与读者见面前,要经历“三审三校”的流程,再算上前期的选题论证和后期的编校质量检核,至少会经过十个专业人士的手(某些特殊图书,比如专业性强的,或者工具书,还会有专门的审校委员或审校委员会),才会到达读者的手中。如果是老牌的权威出版社,不管是编辑还是校对,都会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多年的培养,还有老编辑的传帮带——别小瞧了这份学习,人说一个真正的校对,也应该是一个杂学旁收的学问家——三联的老总董秀玉可是在校对的岗位上干到了五十岁的。相对于电子出版的年轻团队和快捷周期,无疑传统出版的可信度更高,纸质书的准确度也更受信赖。

智慧结晶,收藏有价

前一段时间爆出一则新闻,苹果第一代电脑在某拍卖会上拍出了64万美元的高价。其实,这除了满足人们的怀旧心理外,这台电脑还能干什么?它早就没有实用价值了,现在的文件及软件已无法用它来运行和阅读了,电子产品及软件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了。所以,我们可以长时间地收藏电脑,但无法长时间地收藏电子书。而古籍则不同,除了收藏价值以外,它还有文献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宋版书、明版书解决许多知识上的实际问题。当然,说宋版书、明版书也许离我们普通人有些遥远,但书籍收藏对普通的读书人来说也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坐拥书城,看着自己喜欢的琳琅满目的藏书,那种感觉虽南面王不易也。可是,我怎么也无法从电脑上满满当当的文件夹中找到这种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书籍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
随口吟出的诗,除非是名人或权贵会有人记下来,一般普通人的诗是不会被记录下来的,有的有心记的诗人吟完后会及时记录下来,其中好的诗,就会被人们相互传阅而流传下来.也有许多诗是写出来的,尤其是那些长诗。

古人对诗文很崇敬的,有时甚至是崇拜,特别是那些不会写诗的人,他们是使诗歌能流传下来的主力军。

由于古代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古人是非常重视抄写和记录的,这也是许多文字能流传到现在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记录只在流传范围上发挥了作用,长久保留,官方的搜集和编撰功不可没。几乎每个朝代官方都会组织大规模的编修活动。

古代的副稿(有时又称别本),粗略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官府性质的,一类是文人“私有”的。官府有特设机构、专职人员负责保存文稿副本,特别重要的图书及副本,还得藏入所谓的“密室”,如果丢失或者轻易被人偷看,相关人员都要受到处罚。

作为个体的文人则不同,他们没有官府那样优越的条件,唯有不辞辛苦,在原来的基础上老老实实抄写一遍或者数遍。例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注解《庄子》,除了底稿之外,还做了一个副稿,所以他去世后,虽然年幼的孩子对原稿保存不善,其注仍流传下来。

不留副稿吃大亏

文稿是读书人的宝贝,不容闪失,因此古代不少文人都有保留副稿的习惯。但也有的文人并不喜欢副稿,后来吃过这方面的亏才“痛改前非”,学得精明起来,如章学诚。

章学诚是清代公认的文史大家,一生不得志,四处颠沛流离,以辗转讲学、帮人著述地方志来养家糊口。谋生之余,章氏不忘读书写作,连外出时都携带书稿。公元1781年,他外出游历,就携带了一大堆重要的文稿。不过当他返回时,在河南境内遭遇一群明火执仗的劫匪,随身所带的书稿被抢一空……这次劫难给章学诚以深刻教训,自此之后,他每写一篇文章都要保留一份副稿,以防万一,“每有撰著,必留副草”。

副稿不仅仅一份

当然在古代,文人们保留副稿,除害怕原稿丢失之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供亲朋好友借阅,或者方便与志同道合者切磋。二是上书求职。写出好作品或者探讨国事的好言论,并被政府赏识,是古代文人入仕的一条重要途径。上书一般至少需要呈交一式两份文稿,先由专职官员审核副稿,再择优上报皇帝。

至迟在汉代,这种形式就已很普遍,“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用。”(《汉书·魏相传》)由此也可知,呈交的一式两份文稿并不一定有原稿,而可能是两个副稿,因为经常会有“所言不善,屏去不用”的情况,文人无论如何得保留一个底本;当然也可能是呈上原稿和副本各一份,手中再保留有另一份副稿。总之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们的副稿已不止一份了。

古人的书籍文章和诗歌是通过那些途径保存和流传下来的?

最早的甲骨文。 是通过在龟甲兽骨的刻写传下来的。比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竹简。在没有造纸前,人们用竹简也就是竹板当纸刻文章,传阅保存,历史上的重要文献,都是通过发掘古墓发现的。
口传。古代的诗词歌赋,是用来唱的。就像今天的唱歌一样,在民间口口相传,后由文人整理记录下来,代代相传至今。
名胜古迹题壁。比如墙壁,山壁题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专人整理。古代有专门负责文案保存和整理的机构和官员。也有民间专门从事搜集和整理的文人。比如《诗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就是这样成书而保存流传下来的。
造纸。中国发明了造纸技术后,印刷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文字的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方便。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历经5000年而经久不衰,在世界独树一帜。

中国的古代史书,历经千年的刀光剑影,朝代更替,天灾人祸,风雨侵蚀 ,蒙尘染垢,传到今天,实属不易。

读着那古色古香的史书,诗词歌赋,仿佛和历史老人聊天,通过他了解祖国的昨天,理解祖国的今天,展望祖国的未来。

印刷成书,刻在竹子和石碑上,青铜制品,口口相传保存下来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8
 中外在许久之前就得出结论:书是维持人类生活的重要物品之一。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古人也曾经曰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书的用处大有获益吧
  我认为一本好书是有着清香的,一种脱凡俗世的香。香的味道在于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本书的,如果你把书上写的当成人生一大乐事,那肯定扑面迎来的就是甜香嘛。
  书是当代社会从作者的眼光写出来的一个缩影,里面也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书是要看你怎么看的,其次才是作者怎么写的。再好的书放到一个不会鉴赏的人手中,就算他把书背的滚瓜烂熟,没有理解再一深层的意义,一切都是徒劳的。所以说,好书也要有一个有能力的人去细细品味,就像品茶一样,这本书的香味才能被你发掘出。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书橱了,所以我比较小的时候就是许多书的主人。直到今天,我仍不停地看书,百科全书,小说,哲理方面的等各个方面的人们都要看,就像身体一样,不能单补一样,要全面。
第3个回答  2020-10-18
介绍一下你推荐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阐述一下此书的故事背景,以及书中的主人公和各个人物,意高则文胜立意,就是确立的中心和意图,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正文:

读过的第一本好书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
第4个回答  2020-10-18
主要在于书籍的关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