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真的会更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么?

如题所述

首先毫无疑问老师会更喜欢成绩好的孩子,因为他们身上不仅有学习好这一个优点,他们大部分也是乐观积极,勤劳活泼的小可爱。老师会更喜欢成绩优异的孩子具体原因如下:

①  及时给予老师反馈

有的学生人在学校学习,但是课堂上心思根本不知道在哪里,讲台之上一眼望去,发呆的学生就显得尤为明显。因为初中已经不是学前教育阶段了,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应该是学前教育阶段培养的,并且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成功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从小的习惯也是父母促成的。

另外,成绩优异的学生会给老师课堂反馈,尤其有领导听课的时候,老师大部分还是提问那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孩子。这也是老师情非得已的选择。如果提问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就会让领导觉得整个班级什么也没有学到,这么多人问下来没有一个会的。那就证明全班同学90%都不会,那么老师就会受到领导的责备。身为家长的你,如果换成老师的话,在有领导听课的时候,你会选择提问怎样的学生呢?

有很多学生家长总说让老师上课提问,多问问他家孩子。其实老师不是不问他家孩子。而是每一次询问他都不说话。如果每一次都还去问他等于是浪费他也浪费全班同学的时间。因为班级是一个集体。大家都坐在教室里学习,老师不可能因为一个人而去影响大家的学习进度。如果只是一次不回答问题,老师下次还会提问他的。但是如果老师提问了他十次他每一次都不回答问题。那么老师基本上以后就不会再去提问他了。尤其是在有领导听课的时候。

反之,成绩优异的孩子有问有答,甚至还会梳理前面知识点,会给到一个不错的课堂反馈。,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呢?


②  勤奋努力的学生

其实有很多学生他们很努力但是成绩还是不理性。这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偏科。但是这样的孩子他学习上会很努力,只是对于某一门功课,他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即使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理想的成绩,但是这一部分学生老师也会非常喜欢。

因为你经常看见他那么努力,如果你没有帮她提高成绩,都会情不自禁地内疚。


③  阳光、温暖又活泼的孩子

毕业后实习被安排在某小学,那是我做老师以来最温暖的一天。

因为那段时间学校导师不停地要求我们做汇报再加上上课,扁桃体发炎了。课间我在后面的课桌上改作业,突然班里一个小女孩把我的水杯递给我,“老师,你是不是喉咙不舒服,我妈妈说不能喝冷的哦,我帮你把水换了。”

那一刻即使是冬天,我却感受到四周温度突然上升。我接过杯子笑着说了声谢谢,那是我做老师最感动的一次。

她成绩也很棒,一直到现在都会询问我一些学科问题我都会为她解答,非常单纯地喜欢这个孩子,喜欢她的温暖,活泼以及聪慧。


很多时候老师喜欢超级好的孩子,不单单因为他超级好,基本上他既勤奋又活泼。


拓展:其实一个老师喜不喜欢学生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不重要的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他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最后大考的时候,考出一个不辜负自己的努力,也不辜负父母辛苦栽培的成绩。老师只是引路人,学习的路总归是要自己走下去的。任何人都帮不了。有句话说得好,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19

有人认为,老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应该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应有所偏爱。这个认知是有问题的,甚至有点“道德绑架”。“一视同仁”应该是行为上的要求。做事公平公正,已经是相当合格的老师;你不可能要求他心理上没有偏爱,这有悖于人之常情。

其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往往都会流于表面、陷入片面。比如学习好的孩子,老师只是喜欢他的成绩吗?他性格上的积极上进、乐观阳光,也许才是主因。所以老师不一定更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但有以下三点习惯的学生会更受老师喜欢,


一、一点小忙,一点小礼物

帮老师拿一下东西、开一下门,或者送老师一张小画纸、一块糖,这样的学生更受老师喜爱。

我就收到过很多“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小礼物,因为孩子的审美跟大人属实不太一样。比如一个破开的银杏果、一颗弹珠、一颗刚掉下来的牙(很有仪式感的送给了我,我本意是拒绝的,但是……)等等。

这种现象有个科学依据,叫做“互惠原理”——要是人家给了我们好处,我们会尽量回报。互惠原理,还有伴随着的亏欠还债感,在各国文化中都十分普遍。阿尔文·古德纳等社会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后说:所有的人类社会都认同互惠原理。

这里有个有趣的小故事:1985年,贫困无比的埃塞俄比亚,经济瘫痪、连年干旱和内战,濒临崩溃。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毅然向墨西哥城地震的灾民捐了5000美元!虽然钱不多,但几乎是倾其所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墨西哥曾向后者提供过帮助。互惠原理就是这样“霸道”地起着作用!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经常给老师带去一些小“实惠”的学生,更受老师喜爱。而且,在国文化中,“礼尚往来”,不只是事或物的交换,还包含了情感的交换。所以,老师会觉得:孩子这么喜欢的东西,都能送给我,我很受孩子的欢迎。这样不光交换的情感了,还增强了老师的自我认可和职业荣誉感。

二、主动响应老师的要求,带动同学们

我跟不同学校的不少老师聊过天,我发现,老师们内心的偏爱中,有一类是能主动带动同学们响应老师的孩子。对此我也有体会。我还是一个新手老师的时候,非常担心课堂不能按计划顺利进行。

新手老师都希望课堂是一场完美的表演,大家都在该听的时候听、该答的时候答、该笑的时候笑;我那时觉得,外国情景喜剧里的“罐头笑声”(喜剧中在“观众应该笑”的地方,插入的笑声录音),简直是个伟大的发明。后来我了解到,“罐头笑声”还真不能小看,据实验结果显示,“罐头笑声”能让观众笑得更久、更频繁,会认为节目更有趣。这个现象背后,是“社会认同原理”——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别人做什么,我们也会跟着做什么。

说到这,我又自然地联想到了学生时代的经历。我听课时,对课堂效果是完全不关心的。老师在我潜意识里,类似于某种人工智能,他们机械地传授知识、解答难题,不需要任何人性化地鼓励和支持。而且,我作为一个内向者,即使自己喜欢的老师,也只会在心里默默支持,不会去做什么。但是,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在师生关系中如鱼得水的同学。

所以,主动带动同学们响应老师的孩子,按下了“社会认同原理”的按钮,让课堂节奏步入正轨,甚至渐入佳境。在这个良性的过程中,老师的能量也会被激发不要觉得老师上课的质量能完全稳定,即使是机器也会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师也不例外。但毫无疑问,当老师能全身心投入课堂的时候,质量最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能带动同学们,也是一个孩子“领导力”的体现。

三、穿着干净得体

穿着干净得体的孩子,更能得到“光环效应”的加持,增加别人对他的好感。社会学里边有个概念叫“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一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人们对他的整体印象。

“三顾茅庐”是大家很熟悉的故事了,但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是熟练运用“光环效应”的大师级人物。刘备作为一位高层领导,寒冬腊月的,来了两次都没见着诸葛亮,第三回才见着,他却“昼寝未醒”。古代读书人都不敢“昼寝”,因为孔子对“昼寝”的态度是“朽木不可雕也”。我冻得直跺脚,你却在睡觉。这谁能忍?刘备能忍。等了好几个小时,诸葛亮终于醒了,醒来以后第一件事不是别的,先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说明什么?装睡。正常人哪有醒了先吟诗的!吟完诗问童子“有没有俗客来访”,童子答“刘皇叔”,说明什么?刘备,俗人一个。诸葛亮轻飘飘来了句“为何不早报”,然后“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事儿,第一眼见面,就成了。诸葛亮一套操作,完美诠释了“光环效应”。

当然,诸葛亮是有特殊要求的,所以把自己打扮得“仙气飘飘”,我们普通人只要做到干净得体,就很不错了。干净得体的穿着,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人们从心理上很难去喜欢一个脏兮兮的邋遢人。所以,干净得体的穿着很重要。这里也着重提醒那些青春期的少年们,希望你们能在自己的审美和爸妈的审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最后我们要明白:不要觉得这种认知属于“刻意讨好”,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抵触。即使是孩子,也需要社交属性的;没有人希望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所以本文所提到的事实和观点,跟“做自己”并不矛盾。社交肯定要在他人和自己中找到一个平衡,两者缺一不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2-26
是的,老师会更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因为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且会给老师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第3个回答  2023-05-17
老师更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这种观念是存在一定曲解的风险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老师在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好时,会对这些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赏。但是,老师不仅仅关注学生成绩,他们同样也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表现、社交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
此外,在老师的角度看来,他们更倾向于在教育过程中向那些有意愿和需要得到教育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如果一个本来学习好的学生,缺乏做事情的热情、创新能力或者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老师并不会完全倾向于他们,相反,也会努力帮助这些学生发掘其它方面的潜力,以便未来更好的发展。
在教学情境中,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会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受到适当的关注和指导,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老师不应该只是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重视和赞赏,而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支持。
第4个回答  2023-02-21
这个是必须的!
学习好的学生体现了老师的价值,自然更受欢迎,也就不奇怪了。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