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收入差距对市场经济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1-0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利益分配 2006/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深刻理解这一思想,要从理论上认识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经济利益关系是基础。因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关系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经济利益关系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二是人们在收人分配上表现出来的差距。这两个方面又具有内在的联系。经济地位的不同,必然会在收入差距上表现出来,而收人的差距正是人们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的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利益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首先,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政治关系的基础。经济利益关系的实质是人们对社会财富占有和支配的关系,或者说,是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支配权力的关系。政治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相互之间具有的不同政治权力的关系,或者说是对社会政治活动具有的不同支配权力的关系。说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是因为,一方面人们不同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人们在收人上的差距越大,在政治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在经济上没有地位的人,在政治上是也必然是没有地位。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社会的角度说,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要靠其经济能力的,如果在经济上没有能力,也就没有能力去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和发展自己,这样就不具有政治权力。因此,政治上的权力,是以经济权力为基础的,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客观上会形成与此相联系的政治关系。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利益是人们各种利益的集中体现。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具有的经济能力,决定了他们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和支配状况,对社会财富不同的占有和支配状况,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社会中不同经济地位的体现。人们不同的经济地位,一定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验证的一个基本事实。

正是因为经济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所以,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根本上是取决于经济关系是否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构建一个和谐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不和谐,社会关系是难以和谐的。一方面经济关系决定着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又总是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关系,最终是为了保持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利益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这一内在联系,客观上要求我们从理顺经济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为出发点来理顺其他方面的关系。这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思路,或者说,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解决好利益和谐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所遵循的是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规律对经济运行起着基础性的支配作用,市场经济的关系也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但是,应该看到,按照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不能自发地实现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市场经济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存在偏差的。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所要求的人们相互之间具有的经济利益关系,对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调整的目标是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限制到最低的程度,使整个经济利益关系朝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逐步和谐起来。因此,重要的是首先实现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利益和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否和谐,最终会在人们的收人差距上反映出来。当前,导致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不同经济关系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规律客观作用的因素,还有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从而影响着经济关系的和谐。但是,对这些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要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应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不同的经济关系会影响到收人差距的扩大。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同的经济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人们在经济地位上并不能做到完全平等,雇佣劳动关系仍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但是,这种经济地位上的差别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总之,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从而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并且,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是和谐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能够对社会基本经济关系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人们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不会成为社会范围内经济关系上的对立。因此,尽管在现阶段人们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会成为收人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但它在根本上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看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来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

其次,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会影响到收人差距的扩大。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收人的主要部分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因而市场经济规律也必然会对人们收人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的收人差距呈现扩大的态势就是这一影响的主要表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和竞争机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对于能力不同的人来说,结果却是不平等的。不同的人由于能力不一样,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优胜劣汰,结果是表现为人们在收人差距上的扩大。但这种优胜劣汰和收人差距的扩大又是与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走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必须承认这种收人差距的存在,这是从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角度来看收人分配差距存在的客观性。因此,尽管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作用是导致人们收人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但这是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相1致的。看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来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

再次,现阶段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的原因也会造成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现阶段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比较突出的是农民群体、城市下岗职工、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群体,他们的收人水平在社会中处于较低层次,而且,要提高这些群体的收人水平有较大的难度。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同产业之间的差距、有这些劳动群体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差距,以及一些历史造成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看到在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上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分配体制上看,在由计划经济的分配体制向市场经济的分配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范围内的分配规则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计划经济的分配体制「,对社会成员的分配规则是以平等或者平均为重点的,把收人分配的差距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是构建分配体制的基本指导思想。也就是说,社会范围内的收人分配差距是由分配体制框定的,其他因素对收人分配状况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也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市场,都不能左右收人分配的基本格局和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趋势,收入分配也不例外。收入分配的市场化发展势必出现这样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特别是企业的收人分配不再有统一的标准,收人分配不再表现为国家行为,而是企业行为;二是在一些收入分配仍有国家标准的领域中,单位在收人分配上已有了很大的自主权,或者说,在这些领域中收人分配相当大的部分已经是单位行为了,从而使国家的收人分配标准与实际收人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社会范围内收人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导致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收人分配差距扩大的体制原因。

另一方面,收人分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收人分配政策也呈现与市场分配原则接轨的基本走向,这又必然造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人差距拉大。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部分社会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明显地不具有竞争力,他们迅速地成为社会的低收人阶层口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具有明显竞争力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收人则明显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由此而出现的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是与收人分配政策偏向市场化原则直接相联系的。

与收入差距扩大相联系的另一个因素是按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人分配是分配政策的一个重大调整,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确认,并保证其在经济上能够得到实现。由于在社会成员中,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多少是不同的,从收入分配上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认可,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一政策实施带来的收人差距扩大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手中拥有较多生产要素的阶层,在经济活动中就能够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合法地取得收入,从这方面得到的收人要远高于依靠劳动所取得的收人。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政策的实行,必然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进一步拉大。

上述分析说明,在影响人们收入差距的各种因素中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性质,有些因素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是不能改变的;有些因素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属于政策层面的内容,是可以改变的,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就是属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因此,当前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实现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的调整上,并通过政策调整使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得到有效的抑制。

三、实现利益和谐的主要途径

把理顺分配体制和调整政策作为解决当前收人差距扩大和利益关系不协调的着力点,其实质是通过政策的导向和采取的措施,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出现不断呈现扩大的趋势。但是,这一体制和政策上调整的原则是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既要看到和承认社会成员之问存在收人差距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又要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解决在收人分配上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制定不同的政策,即在初次分配中的政策是以效率为主要目标,在再次分配中的政策是以公平为主要目标。或者说,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规律来支配,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政策来调整。政府的政策不是去替代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而是对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正。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是解决当前收入差距扩大和利益关系不协调的主要途径。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拉大具有不可避免性,这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和竞争规律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状况对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是要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利益关系和谐。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就需要政府通过收人分配政策对市场化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政府是实施这一调节的主体,再分配政策是实现这一调节目标的主要途径。再分配政策的内容是以社会公平为指导思想,通过政策的调节,使低收人者的收人水平有所提高,使高收人者的收人得到抑制,从而缩小社会收人的差距,实现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上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再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

一是把提高低收人群体的收人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低收人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既缺乏市场竞争力,自身的资源优势也不明显,如果光靠市场机制是难以改变其收人状况的。当前,社会低收人群体的面比较广、人数比较多,是造成社会收人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状况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地得到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再分配途径,在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和倾斜,使其能够通过非市场途径获得一部分收人。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政策对低收入群体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缩小了社会范围的收人差距。因此,通过提高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来缩小收人差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再分配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是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农民被排除在再分配政策的范围之外,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只是在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才会考虑到农民的利益,而对于日常的经济活动和农民正常的收人,没有作为再分配政策的内容。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整个社会收人差距扩大的突出问题。由于农业始终是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农民也是弱势群体,要通过市场规律的作用和力量来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政策,能够在短时期内收到良好的效果。从再分配政策来看对农民的倾斜和优惠,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减、免税的途径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在这方面除了减免农业税以外,应该进一步扩大对农民税收减免的范围,使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其次,通过财政渠道给农民以更多的补贴,包括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补贴,以及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减免税收和增加补贴,都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渠道,是再分配政策的主要内容。必须把广大农民的收人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点。

三是把调节高收人者的收人作为再分配政策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社会收人差距不大,高收入者在收人分配状况中的问题并不突出的清况下,对高收人者的收入调节可以不是再分配政策考虑的问题。但是,当社会收人差距扩大,高收人者的问题已经成为利益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时候,对高收人者的收人调节就必须是再分配政策要考虑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调节高收人者的收人水平来缩小社会收人的差距,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调节方法。我国的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活动中已经较充分地发挥了对收人分配的调节作用,市场经济在收人分配方面具有的规律也已经较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必须把对高收人者的收人调节作为再分配政策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除了要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更好地体现出不同收人水平的群体在税赋上的差别以外,还要在其他环节采取措施调节高收人者的收入水平,如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收人开征特别税等。使高收人者的收人水平经过再分配政策调节以后有较明显的变化。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建设工程和目标,既要使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充满活力,又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这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