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意思:一直挂念在心,没有一天能够忘记。

念:思念;兹:此,这个。无:没有。

此句出自《尚书·大禹谟》。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特点: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

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意思是:

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一直挂念在心,没有一天能够忘记”,用来表达感情或者嘱咐特别重要的事情。

念:思念;兹:此,这个。无:没有。

语出《尚书·大禹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编订。

拓展资料: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20

基本意思是“一直挂念在心,没有一天能够忘记”。

前半句“念兹在兹”(niàn zī zài zī)出处为:《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 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后半句为后人添加。释义是帝当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悦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诚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绩呀!"

扩展资料:

《大禹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远古史料。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谟,谋。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所以叫《大禹谟》。这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

“梅氏”指的是东晋元帝时期的豫章内史——“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又叫“梅氏伪古文尚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禹谟

第3个回答  2020-12-29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意思是一直挂念在心,没有一天能够忘记。

念:思念。兹:此,这个。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无:没有。用来表达感情或者嘱咐特别重要的事情。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出处 :《尚书·大禹漠》: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扩展资料:

尚书,儒家五经之一,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尚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意思是一直挂念在心,没有一天忘记。

字义:念:思念;兹:此,这个。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无:没有。

前半句“念兹在兹”(niàn zī zài zī)出处为:《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 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后半句为后人添加。

拓展资料:

传说:若考古时候的大禹,又名文命,他的功德广布到了四海。他曾经接受帝舜的征询,发表自己的见解道:“为君的能知道为君的艰难,为臣的能知道为臣的艰难,那么,政事就能治理好,人民也就会迅速修德了。”帝舜道:“这话不错。确实像这样,那么,好主意就不会被搁置不用,贤才就不会被遗弃在田野之间,万邦都会太平。

凡事都考察群众的意见,常常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为政不虐待无告的穷人,用人不忽视卑贱的贤才,这只有帝尧的时候才能做到。”益插嘴道:“嗨!帝尧的道德广大而又能运用,真是圣哲神明,能武能文,所以皇天特别照顾他,命他统治四海,为天下的大君。”
战事进行了三十天,苗民仍然负隅顽抗,不肯听命。益就向禹建议道:“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满招损,谦受益,常常就是天道。帝舜早年受父母虐待,一个人在历山耕田,苦不堪言。但他日日号哭涕泣,仍然呼喊苍天,呼喊父母,总是诚心自责,把罪错全部承担,从不怨天怨父母。
有事去见瞽瞍的时候,总是端端正正,战战兢兢。在这种时候,连顽固的瞽瞍也真能通情达理了。常言至诚感神,何况有苗?”禹连忙下拜,接受了这个好意见,说:“讲得对!”立即停战,整队班师而归。从此,帝舜也接受了益和禹的建议,大布文德,在朝堂两阶之间举行大规模的舞蹈,人们举着战争中用的盾牌和雉尾,载歌载舞,表示偃武修文。七十天之后,有苗终于自动前来归附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