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态度取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生活态度取向分为四种:

1、 安逸型(乌龟): 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总想避免痛苦和压力,不愿意因为与孩子争执而给自己造成压力,更多的选择顺从孩子,避免冲突。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的大人的优点是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看到随和、圆熟、行为可预测的好处。他们的孩子或学生能学会享受简单生活中的快乐,并且“及时行乐”。 但在这种逃避过程中,这些父母无法让孩子了解到还有限制和条理。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并且不需要遵守任何社会责任感的规则。

正面管教的技巧能够帮助这类成年人认识到,他们可能会对孩子过于宽容,因为这有时似乎更容易。追求安逸的人常常选择自由放任、娇纵的方式,这容易使孩子成为“被惯坏的小淘气鬼”,或者喜欢在教室里捣乱。安逸型的大人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参与制订限制、建立日常惯例、设立目标并且一起解决问题,他们就能更加有效。

2、 控制型(老鹰): 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则相信,他们可以通过保持控制——有时候是对局面的控制,有时候是对自己的控制,有时候是对别人的控制——来避免批评和羞辱。从好的方面来说,以控制为取向的家长和老师们很擅长于教给孩子们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坚韧、果断以及对规则和法律的尊重。但他们可能会过于严厉,也不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有些孩子会觉得受到了阻挠,并且决定反抗,另一些孩子可能退让,并且决定要以讨好来得到别人的爱。

正面管教的养育方法能帮助这类父母抑制他们对孩子过于严格以及控制过多的倾向。过度控制会招致孩子的反叛或抗拒,而无法鼓励孩子学习父母想教给他们的技能。如果这些大人能通过努力认识到自己对过度控制的需要,并且练习放手的技巧、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技巧、问启发式问题的技巧以及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做出决策的技巧,他们就会更有效。

3、 取悦型(变色龙): 取悦型的父母希望避免遭到拒绝,只想让孩子快乐,做能够取悦孩子的事情,来赢得孩子的爱并避免孩子们抗拒。从好的方面来说,取悦型家长和老师很善于帮助孩子们学会友善、体谅、互不侵犯的行为。他们通常是和事佬,因为他们想让每个人都开心,他们善于妥协并且经常会自愿帮助别人,他们会捍卫弱者。但是,这可能会使孩子占据优势,以为“只有当别人照顾我,满足我一切愿望时,我才有所归属。”同时,当父母们过于艰辛地去讨好孩子和配偶而给自己造成负担时(并且当别人没有相应的回报时),他们可能会怨恨或沮丧,被讨好的人可能也会感到怨恨,因为别人期待他们应该为别人为他们做的事情而心存感激,并且希望他们做出回报。

正面管教可以帮助这些成年人抑制他们过于努力让每个人都开心的倾向。如果取悦型的家长和老师不再只关注别人的需要,并且照顾到自己的需要以使自己能够给予更多,他们就会更有效。他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并且要教给孩子们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技巧。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如果能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要求,而又不期待别人与他们想的一样、感觉一样或者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受益无穷——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包括他们自己的需要——对于培养相互尊重是至关紧要的。

4 、力争优秀型:(狮子) 力争优秀型的父母相信,“正确”地做事是使生活更有意义的一种方式,无意义是他想在生活中避免的事情。力争优秀的家长和老师可能非常善于为孩子树立成功和成就的榜样,他们往往能判断出并鼓励优良品质,似乎有一套“激励卓越”的诀窍。然而,以力争优秀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们没有认识到,他们为了避免无意义和无足轻重而凡事妹“正确”,会让他们的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孩子们有时会把这看作“完美的唠叨”,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达到家长或老师的高期望。这些孩子可能会变得很消沉并且会放弃,或者,他们也可能以抛弃自己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的感觉为巨大代价而决定要出类拔萃。

正面管教技巧能帮助这类成年人抑制他们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倾向,家长期望过高,会导致孩子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而不是这些大人们想鼓励的成功渴望。如果力争优秀型的人能尽力抛开自己对凡事都要“正确”并“最好”的要求(当然,是根据他们自己的标准),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什么对孩子更重要,记住做事情的“正确”方法不止有一种,并且确保将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传达给孩子,那么,他们就会更有效。他们还应该学会把犯错误看作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并给孩子做出榜样,他们应该学会倾听并接受孩子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想法。有时候,力争优秀型的人太注重最终结果,而完全忽略了过程中的喜悦。

无论哪种生活态度取向,关键在于其主要动力是为了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然而,正像那些为了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做出错误努力的孩子会选择错误目的一样,大人也会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方式而适得其反。我们“行为不当”,并且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造成疏远,而不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实际上,成年人既会形成一种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即当你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通常行为,又会形成一种次级生活态度取向,即当你感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情形中,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取向,人们在日常感到安全时所采取的处事方式是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而当人们感受到压力、不安全或威胁时,会回到基本生活态度取向,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必须如此”的取向。一个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可能会为了获得控制而讨好他人,为了获得控制而竭力出类拔萃,或者为了获得一种控制感而让别人感到很舒服,虽然他采取了不同的处事方式,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同一种生活态度取向“控制”。

因此,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以及它对我们与孩子的关系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通过时间和耐心成为最好的父母。你的生活就建立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给自己绘制的一个蓝图之上,这个蓝图随着成长不断得到确认直至完成。理解你的人生蓝图(你的生活态度取向),给你提供了一个做出一些修正的机会,它还能帮助我你辨认出你的孩子正在开始使用哪幅蓝图,并且能使你更好地理解他们在感到不安全时的反应。下面四条可以帮你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生活态度取向:

1、当我和自己周围的人都舒适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出现紧张、痛苦和压力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安逸型)

2、当事情井然有序而且很有条理,并且我能控制自己和局面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因为我认为自己应该知道或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尴尬并被羞辱或被批评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控制型)

3、当我能取悦别人并避免冲突而使我的生活充满快乐而不是困难时,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感到被拒绝、被孤立或者不被人欣赏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取悦型)

4、当我获得成功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时,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觉得自己愚蠢、没价值、没有意义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力争优秀型)

当你有压力或感到不安时,以上描述中与你最符合的,就是你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有压力时”是理解生活态度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没有压力时,我们不担心羞辱、拒绝、无意义或痛苦。当生活平静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陷入童年时的决定、行为模式和信念中而不能自拔。只有当我们感觉到压力或者不安全时,我们才会陷入到自己生活态度取向的消极行为中。这些行为往往是我们和孩子产生权力之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