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亚太对我国周边外交有哪些影响?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急用!在线等

论文形势,不少于1000字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无疑会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总体来说,这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它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其次,美国现阶段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是防范性质,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遏制本身并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为了拖延中国的发展步伐和崛起进程。  (本报记者张燕采写)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  太平洋不会有大风浪  庞中英  近些年来,美国一直不断宣称要“重返”亚太地区,实际上并无重大动作。但今天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太一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撰文宣称“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美国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的动作是明显的,可以说美国是在回归亚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不过,庞中英表示,美国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不应仅仅理解为是针对中国的,其实它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调整,是想通过亚太地区克服美国国内的危机。  “很明显,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权力的转移,这种转移的背景则是:欧元区问题成堆、美国从中东的撤离、美国国内社会经济问题以及政党之间的僵局等等。”庞中英说,“如果我们不带意识形态的色彩来看,美国今天的动作其目的主要还是在为本国遭遇的危机寻求解决办法。美国目前面临的是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对抗情绪升温,而欧盟自己都帮不了自己,美国只有在依旧繁荣的亚太地区寻求克服危机的道路。”  至于美国力推的TPP,庞中英认为,TPP并非现在才有的,从自由贸易区的角度来说,由于WTO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不前,美国现在亟须开拓他国市场,而不是为他国提供市场,推动TPP同样是为了改变美国当前巨大的贸易逆差现状。
3|评论(1)

2012-4-23 13:05 我简单哦|二级 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了,上周美国第一次正式参加东盟系列峰会,这也正反映了美国一种虚弱的心态。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心态可以归结为两句话“无可奈何要合作,情不自禁想遏制”。奥巴马政府想要实现贸易翻一番,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而全球能助其实现目标的主要市场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国。所以,从经济上讲,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无可奈何要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尚未抛弃做老大的思想,想要实现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情不自禁想遏制。奥巴马称他是第一个“太平洋总统”,要实现这个封号,对中国就非得遏制。美国强调重返亚太,第一是要造成一个态势,即在亚太地区,美国不能走,亚太地区需要美国的保护伞和领导;第二个目的,防止传统亚洲盟国日本和韩国的离心倾向,造成中国、印度威胁论,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控制;第三,中国和东盟贸易自由化发展势头很猛,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超过美国,美国担心被边缘化,所以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事实上,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蒙古、日本和韩国。日本自从鸠山由纪夫内阁以来,已经提出要在东方和西方文化间发挥桥梁作用,和美国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看到美国战略东移最近一系列举动非常明显,从在APEC上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到在澳大利亚驻军,再到奥巴马正式参加东亚系列峰会,大谈南中国海安全问题。南中国海有安全问题吗?显然并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东亚峰会是东盟衍生出来的高级领导人论坛,应该是东盟主导,东盟10+3是主渠道,而美国不断宣传,企图改变其性质,主导议题。但美国的目的似乎也并未达到,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称,东盟不赞成在东亚峰会上讨论具体的政治、安全问题。如苏西洛言,如今的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类影响重大,比如中东、北非、阿拉伯的社会和政治迅速变革,全世界金融危机以及欧元的岌岌可危都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联合应对。事实上,美国最资深的外交官乔治·凯兰95岁时曾跟克林顿政府说过,这个世界绝不会形成一个单一的领导中心。时代变迁,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代,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所以,对美国的表演,中国淡然处之。现在只要关心局势的人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美国还是以冷战思维和霸权思维指导他们的行为,中国则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合作共赢的思想来指导行为。面对美国强势宣传其在亚太的地位,中国同时强调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美好前景,强调中国和东盟合作对地区、对整个国际社会的贡献,可以说是以柔克刚。 2|评论
2012-5-7 13:14 林小娜12345|一级 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太,只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而今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美国为何垂涎于亚太地区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分别访问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近期美国一直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重返亚太,其背后的真实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希拉里出访前称,随着亚太地区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战略与经济重心,“这里也将成为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美国外交在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亚太地区增大投入。”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美国遭遇了令人头疼的一连串挑战:全球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恐怖主义威胁、全球核不扩散体系遭遇的直接挑战、以及仍在演变之中的中东及北非局势。美国目前面临的是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对抗情绪升温,而欧盟自己都帮不了自己,美国只有在依旧繁荣的亚太地区寻求克服危机的道路。然而美国又宣称做太平洋领导者,其矛头实际所指是中国,而且美国也不隐晦这样的战略意图或安排。随着中国崛起以及与东盟国家关系越来越好,美国感觉中国越来越可能对其霸权构成威胁。因此,美国战略东移的目标实际上牵制、遏制中国,平衡中国的发展。又如乔治敦大学教授查尔斯•库普钱说,奥巴马在2012年的连任机会取决于他的经济业绩,“当你寻找光线,也就是增长的来源时,主要答案之一是对亚洲的出口。这是本届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特别是在选举期间。”美国重返亚太打造“太平洋世纪”——借助APEC、TPP、完善地区多边机制打造“太平洋世纪”2011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召开之际表示,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大国”,将“坚守在这里”,他承诺说在将来数年内巩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美国高度重视APEC峰会,并全力参与2011东亚峰会,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框架协定,试图在亚太树立一个高质量、具有约束力的地区经济合作样本。所以,奥巴马亚太行的重头戏就是在于出席东亚峰会,此访标志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经济、军事、民主与人权的视角看,奥巴马亚太行有三大看点: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外交,以TPP领导地区经济合作,并为美国商品出口及投资寻找机会。二是加强军事存在。美澳达成驻军协定,美军从2012年起在澳大利亚北部部署250名海军陆战队员,未来驻澳美军总兵力将达到2500人。据称,与驻日、驻韩美军基地相比,驻澳基地距离南海更近,有利于美国作出反应。此外,今年下半年以来,美越、美日澳、美韩、美菲、美澳等联合军演陆续上演,美国试图通过联合军演达到显示其军事存在的目的。三是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宣布12月初访问缅甸,意在推动缅甸改革进程。缅甸大选以来,美国与缅甸接触增多,设立了对缅事务特使。最近,缅甸政府释放了部分政治犯,进一步拉近了与美国的距离,美国政府认为缅甸“改革之风已经吹起”。11月17日,奥巴马与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通话后,宣布了希拉里出访的消息。——美国雁形安全模式从 2010 年开始,美国在中国周边 构造了“雁型安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 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接触亚太 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形成军事同盟的趋势。第三梯队是 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 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这一梯队的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 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最广阔的依托。美国“重返”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周边产生的影响中国在周边海域不仅有岛礁主权争端、 海洋油主权争端、海 洋油油气与渔业资源争夺以及海域划界争议,公海局势更加恶化,且局部恐有冲 突激化的危险。在南海问题上遭到挑衅,不断在南海制造事端TPP协议在经济、贸易、军事、政治上表现了美国对华全面包围,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亚太经贸版图,并且在美国加入东亚峰会之后,削弱了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从而扩大了美国的控制力。从地缘角度看,美国正在加速从东亚到中亚的战略链条连接力度,从韩国、日本、关岛、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乌兹贝克斯坦的海外驻军基地,一旦完成,环形包围圈将构建完毕。 ——雁形安全模式对我国周边安全造成如下 影响: 首先,进一步强化与盟国的安全合作。在美泰、美菲、美澳 双边层次上,美国也进一步深化了同盟关系。其次,“雁型安全模式”中不同梯队间加强安全合作,共同应对 地区安全挑战和中国崛起。随着南海争端的白热化,美国不仅增强在 太平洋的军事实力,还主导和支持“雁型安全模式”不同梯队成员间 的安全合作。在美国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中,既包括南海争端的 主要相关方菲律宾和越南,又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它们分 别处于梯队的不同层次, 除了直接与美国保持紧密程度不等的大安全 合作外,彼此之间还存在密切而频繁的互动,它们的共同目的则是制 衡中国。中国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运“时”帷幄美国大选年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巨大的风险与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阿基诺三世上台后,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着实给中国减压;缅甸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新举措使中缅关系发生微妙变化;马英九连任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台湾多数选民认同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乐享两岸“和平红利”;朝鲜领导人更替以及韩国大选,可能给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带来新变化;——海洋战略面对当前的海洋安全形势,中国正致力于加强海上防御力量,打造一 支满足中国海防需要的海军。 这包括建造新型潜艇、购买俄罗斯基洛级潜艇,研发类似用于攻击舰艇等等应对错综复杂局势的武器,加强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 稳步推荐共同体建设,推进与域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丰富东盟与日韩为主渠道的东亚合作的内容和完善的合作体系。——外交战略 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增强中美战略互信与合作,带动亚洲经济互惠互利,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建立均衡的地区秩序,既扩展中国的利益,又容纳美国的利益,同时又使周边国家收益;采取合作性参与战略,来维持地区稳定;建立以多个次区域为依托点的周边外交战略;从而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等级秩序。——应对美国“太平洋世纪”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对于中国来讲,目标就是要紧紧盯住对方 这头狼,对方的破绽,就是我们取胜的机会。虽然对方现在向我们亮出了金融危机的"破绽",但这不是决定性的。 北美的市场确实十分萧条,但这并不等于已经伤到对方的筋骨--躺在地方流血的恶狼咱又不 是第一次见到,中国早就有农夫与蛇的典故。打下钓鱼岛,只是一个战术问题,解决日本的未来,是战役问题,重定中美势力范围,才是战略问题。 而且只有战役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解决好战略问题。对与少见于媒体之上的琉球地位问题也渐趋多了起来,至少中国官方已不禁止讨论这样的问题, 琉球地位未定对日本的打击远高于钓鱼岛的讨论。 同时,琉球问题的解决,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如果说中国与日本的 冲突如何收场,那为日本量身定做一份合适的未来,则是上上之选择。 琉球地位未定的强化,必然会避免中国在钓鱼岛战后"守"的困境。而这一战略的实施, 中国则必然重温大明水师对琉球海域的主导权。 同时, 琉球问题的解决,也必使头狼门户洞开,其关岛基地直接面临中国兵锋之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6
20世纪末,西方未来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但是,当我们刚刚走进新世纪不久,却看到地区冲突和危机接踵而来。阿富汗战争硝烟尚未散尽,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英美联军规模空前的"倒萨"战争震惊了世界;巴以冲突逐渐升级,朝鲜核危机又成为世界的焦点。如今,亚洲已成为全球热点集中的地区,严重制肘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因此,反思亚洲地缘冲突50年的历程,研究其成因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因应地缘冲突板块的挑战,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个回答  2012-06-01
1、影响中国在亚太的战略布局。中国在亚太外交、军事、经济合作等方面,都有战略上的全局布置,美国要在亚太地区,给中国形成阻力,不想放任中国的战略布局,这是美国外交的主体方针之一:针对中国的外交活动。
2、在亚太形成美国势力后,在亚太交流上,美国就能够隔空指挥,还不用冒风险,躲在后面是美国的一贯做法,而且非常管用,特别是面对“扯皮”,因为美国确实没有直接插手,可有效阻击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当然也不会任由美国发展亚太势力,但美国的号召力比中国强,但在亚太地区,中国是老大,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也不好得罪,这就形成了一个旋窝,这就是美国想要的结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30
很明显啊,你看看今年吧
菲律宾多么猖狂,没有美国在后面撑腰它敢吗?美国现在就想把中国遏制在第一岛链内,可是随着中国军事的增强,现在不行了,美国和中国是2种体质,面对中国的越来越强大,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古人说过,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因为地球70%都是海洋。把中国封锁住,那中国就会处处受遏制。
中国理性对待,不可能和周边的小国动武,这是不明智的。动武,让美国更加找到借口,插手南海,到时候南海周边的小国就都跑的美国那边去了,对中国更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