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要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天气渐冷,让我和朋友们走出门去,一起吃着火锅,唱着歌,真是太幸福了。火锅虽然好吃,但是在吃火锅时,一些不会被人特别注意的坏习惯,却可能悄悄偷走这份美味中的健康。以下这4种吃火锅的坏习惯你有吗?

半生不熟易致病

不少人喜爱贪吃鲜嫩,不掌握火候,往往把生肉片、生鱼等统统往锅里一烫就立即捞出来吃。但是你又没有想到这些生肉、海鲜易被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所污染,只有在沸腾的锅中煮熟煮透,才能杀死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从而防止或减少消化道炎症和肠寄生虫病的发生。

一冷一热最易伤肠胃

吃火锅、特别是麻辣火锅时由于又热又辣,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常引得人们大汗淋漓,有些人喜欢边吃火锅边喝冰镇啤酒或者冰镇饮料,认为可以解辣、解热,但是专家提示,如此一冷一热,很容易造成胃部消化不良,引发腹泻和便秘。

无辣不欢但易上火

吃火锅真的是“无辣不欢”,吃吃火锅离开了辣就会感觉特别没劲。所以大冷天,红油火锅、麻辣火锅更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值得注意是麻辣食物会使身体消耗大量水分,不仅会让人便秘、上火,还容易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  还易导致“上火”,建议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

边吃边聊容易吃多

一边喝酒,一边吃火锅,一边与别人说话聊天,甚至大吹特吹兴致勃勃。就想看电影时,人们都愿意手捧一大杯爆米花,不知不觉就会吃个精光,造成饮食过量,会大大增加消化道的负担,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腹痛、腹泻等。

火锅确实好吃,可是不注意吃法,还会给身体埋下健康隐患。以上你中了几招?人生难得几时欢,怎能离了好生鲜,我是鲜百味,欢迎关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4

南瓜200公克切块备用,其余去皮切块放入调理机打成南瓜汁(蒸熟再也可)南瓜汁煮滚后加少许盐调味即可~高丽菜金针菇其余材料洗净备用将高丽菜铺底放入南瓜块再倒入南瓜汤底将起司片剥小片放入汤里煮滚后就是~南瓜起司汤底再将其余材料依序放入。

初二回娘家看望老爸去了,提前就和家人打好招呼,预定好今天回娘家吃火锅。我喜欢吃火锅,不只是为了满足于口感,而是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的感觉。让人感到很温馨很幸福。今天的火锅是用的是火锅底料调制的火锅汤底,汤汁浓郁、鲜香绵长。

将百叶洗净切成丝,魔芋冲洗干净苦菊洗净,圆生菜洗净撕成大块大虾洗净,去掉虾线,准备好花样火锅丸子把羊肉片放入盘中,香菜洗净切成段准备好火锅底料包,火锅中加入清水后下入火锅底料的所用汤包大火煮至5分钟,使料包完全融化,加入所喜欢的食材即可。

第2个回答  2017-10-04

中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

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

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火锅是中国所特有的食用食品的方式,火锅的圆形设计,使就餐者集成一个圆圈,也在预示着中国人讲究团圆的传统习俗,这种在冬天采取碳加热水烹饪牛羊肉的吃饭,也符合了满族人的饮食习惯。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第3个回答  2017-10-04

火锅起源之说也是众说纷纭,就好比阿拉伯数字一样,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后来人们误解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原因。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すきやき(寿喜烧)”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