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钢琴师》影评

不是《海上钢琴师》

钢琴师里的音乐主要取自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作品,虽然有人评论略显简单,但是我觉得由于和历史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发展的巧妙结合,导演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斯皮尔曼在华沙的电台演奏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突然演奏被德军的炮火打断,波兰宁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犹太人的恶梦从此开始了。。。。。。

此后,华沙沦陷,斯皮尔曼一家为了生计卖掉了钢琴,搬进了犹太区,斯皮尔曼也在一家酒馆里弹琴谋生,历经了德国人对华沙犹太人的迫害,全家人最终都进了集中营。。。。。。。。自己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虎口,过着东躲西藏,苟且偷生的日子。在那些不见天日的日子里只能借在钢琴前凌空的无声弹奏和心里默默回忆旋律来安慰自己,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他的钢琴艺术却在关键时刻拯救了他的生命。。。。。。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将近结尾处,1944年的冬天,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华沙已经被苏军包围,胜利解放是指日可待,对于主人公斯皮尔曼来说这可能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但是一个意外发生了——
斯皮尔曼在一幢废弃的楼房里栖身时,听到楼下传来德军的汽车声和德语的对话声,无奈之下只能躲避在阁楼内藏身,这时楼下的钢琴里却传来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旋律......又不知道过了多久,饥饿的斯皮尔曼也许是认为德国人已经走了,于是下楼在房间里找工具撬罐头盖的时候,罐头不小心掉在地上,里面的水撒了出来。斯皮尔曼心疼地把罐头捡起来,抱在怀里。突然——一个全身穿着德军制服的德军军官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于他来说一个身穿德军制服的人意味这什么?经过五年在纳粹铁蹄下的非人生活的斯皮尔曼非常清楚!
“你在这里干什么?”
斯皮尔曼答:“开这个罐头。”
德军军官问他:“你躲在这里吗?”
斯皮尔曼不语。
“你是干什么的?”
斯皮尔曼答:“钢琴家。”
于是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一架钢琴!
“那你就弹点什么”
望着久违的钢琴,斯皮尔曼沉默了。他在钢琴前坐下,似乎考虑了一下什么,于是如水的音乐从飞快流动在键盘上的手指间溢出!
这是————肖邦的第一叙事曲。”

这一段的精彩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导演的处理是全片纪实风格中最戏剧化的一幕,主角斯皮尔曼和德军军官之间短短的对话和两位演员的表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动人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更是令人难忘!那么在剧情的发展中那个德军军官救斯皮尔曼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呢?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有些凸兀和不可信呢?单纯从德军军官热爱音乐的角度来说似乎不能令人信服,导演波兰斯基让那个德军军官在到达了这所房子时弹奏了一段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其用意是体现了德军军官在这残酷战争中寻求心灵暂时的平静与安详。试想一下要是这个军官弹奏的是莫扎特的欢快的奏鸣曲或是唱一段瓦格纳激昂的歌剧,我估计斯皮尔曼的结局就将会是很悲惨地!导演正是巧妙的运用了音乐语言表达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潜台词。斯皮尔曼看到这个德军军官为什么承认自己是钢琴家一度使我感到很奇怪,是因为斯皮尔曼听到了德军军官的琴声,投其所好而猜测自己也许有生存的希望?还是干脆在临死前利用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怀疑而作最后的演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从这点来看斯皮尔曼确实很聪明,进而言之犹太人确实在千年的流亡生涯里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

但是当斯皮尔曼坐在钢琴前时,一切都改变了,对死亡的恐惧已经不再重要,以前那个曾经对自己的同胞的反抗的不理解的斯皮尔曼不见了,他的灵魂似乎变的坚强起来,五年来的痛苦遭遇,自己和家人悲惨的命运,对德国人暴行的仇恨和愤怒,都化做这一段肖邦《第一号叙事曲》表达畅快的表达出来。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OP23),是肖邦全部四首《叙事曲》中最为著名的第一首,取材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这部长诗叙述了波兰民族抵抗条顿人的故事,是一部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斯皮尔曼在此时此地选择演奏她的用意无疑只有一个——反抗!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斯皮尔曼式的反抗!为什么是反抗?他没有选择莫扎特或贝多芬等德奥系的音乐家而选择了自己最拿手的也是本民族的骄傲肖邦的作品,如果导演选择让斯皮尔曼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处理那么斯皮尔曼就纯粹是卖艺求生了,无疑全片的魅力会大打折扣。但不是,他选择了肖邦,而在肖邦里又恰恰选择了《第一号叙事曲》,因为这首曲子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乐曲。这一切都是斯皮尔曼在坐在钢琴前那短短的那一刻决定的,我想导演的意图就是斯皮尔曼在这一刻已经决定选择自己的方式反抗!他已经不在软弱了,但他同时也知道演奏以后这个懂得音乐的德国人很有可能会打死他,于是先前摔瘸一条腿的形容憔悴的斯皮尔曼不见了,勾娄的身子四处找食物的斯皮尔曼不见了,对德国人噤若寒蝉,唯唯诺诺的斯皮尔曼不见了。现在这个坐在钢琴前的斯皮尔曼是坚强的,重新获得自尊的斯皮尔曼,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给他带来痛苦的人!而在这种反抗中无疑他的祖国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是他最佳的武器!

一段略显迟疑的开场白后,曲调变得流畅,象忧伤的询问,这时,德国军官走到一把椅子前坐下,开始聆听斯皮尔曼的演奏。在短促的、我们听到了内心的忧虑的曲调后,忧虑不断地增长,变成了暴风雨般的悲愤。预示着未来的悲剧性的冲突。一段忧伤“叹息”之后,主题听起来特别宁静而明朗。这时的镜头里是华沙城的废墟上撒满的月光,一束月光透过窗户投射在演奏中的斯皮尔曼身上,象罩着一层薄纱,此时的钢琴家也许再回忆过去美好宁静的生活。突然琴声的表现怀有警觉的沉静,继而旋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悲愤之情而最终失去了明确的轮廓,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最后结束部分还原为原来那样真挚、忧伤。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德国军官显然是被他的琴声所打动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音乐的力量?是出于对战争的厌恶还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我想还是不用说明才是对故事最好的理解吧!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这部作品是继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后又一部反映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的巨片。同样是表现幸存这个概念,手法上斯皮尔伯格是影像是黑白纪实风格而叙事结构是电影化的,而波兰斯基的处理却是影像虽然是彩色,但叙事结构和拍摄的镜头语言是主观纪实化的。但其中许多镜头却确确实实根据历史照片和历史记录影片拍摄而成。比如荷枪实弹入城的德军,在马路上颐指气使的德国军官,连接犹太区的天桥,还有犹太人和普通人分道的十字路口,被枪杀在墙下的犹太人尸体,德国人毁灭犹太区的行动等等,真是历历在目!真实的让人窒息。也许有人不太喜欢此片的纪事风格,我想说这也许正是此片的魅力所在,一切外界发生的激烈冲突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来观察的,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影像构图的雕啄,两次大的外部冲突,一次是犹太人的反击,一次是华沙解放前抵抗运动对德国区的攻击都是在主人公的冷言旁观下进行。但震撼同样是巨大和清晰地!

战争结束了,斯皮尔曼回到电台继续弹他的肖邦夜曲,宁静的和平生活再次回到人们身边。他试图去寻找和帮助那位德国军官但没有成功,影片的结尾是在肖邦的辉煌的波兰舞曲中结束,迎接他是依然是掌声和鲜花。。。。。。

《旧约,诗篇》里说:“你是我藏身之处。你必保佑我脱离苦难,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我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9
去豆瓣上搜搜看,那里很多的
第2个回答  2013-01-08
其实就是说一个波兰犹太人如何在德军投降前保命的故事
第3个回答  2012-05-29
只看过海上钢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