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2-06-14
在村上工作,一般担任支书助理或主任助理,但在法律政策上却真正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既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或者乡镇公务员,大多又不是村支两委成员,导致许多大学生村官出现“三不”现象:
1、不知道自己是谁。由于大学生村官多在乡镇政府“帮忙”,在乡镇政府“出镜”的频率很高,成为“干部眼中的群众和群众眼中的干部”。其“似官非官”的身份令众村官处境很尴尬。
2、不知道自己该听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村班子里难有说服力,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没有决策权,只能干些辅助工作,充当着村级文件起草、档案整理、村级卫生清洁等勤务员工作。在乡镇政府也只是做做简单的工作,搞搞卫生打打杂。模糊的角色使大学生村官处于“上面没人听,下面没人信,无职无权的两无人员”的尴尬处境,这种尴尬的处境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3、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在村上我是村主任助理兼远教专员,在镇政府我是党政办文职人员,我不知道自己的主职是什么,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哪方面”是当前不少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疑惑。
农村工作复杂繁琐,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村民观念“百花齐放”,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对农村各项政策的理解支持也就千差万别,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绩效难显现。
1、工作经验不足,融入群众难。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财富,丰富的学识积累是新时期大学生的优势,然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度往往偏低。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人,部分村民就认为他们在村里干不了多久,到村工作只是一个“跳板”,虽然学历高、认真干,但是经验少、方法不多、甚至话都听不懂,不会干出什么成效来,对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对大学生村官安排的工作、通知的事情,一些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信任、当头泼冷水、甚至看笑话,较大地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上进心、自尊心。长期如此有些大学生村官便对农村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而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很难与当地村民和其他干部交流,在具体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大。
2、专业不对口,作用发挥难。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大多都是非农专业,与农村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指导农村工作时,要么老虎吃天、无法下爪,要么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尽快熟悉农村、融入农民、指导生产。加之部分村组底子薄、基础差,资金、项目支撑不足,致使大学生村官谋划工作信心不足,在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3、在职不在岗,才能施展难。当前,大学生村官“借用”、“走读”问题不容忽视。一些乡镇、区直部门从自身出发,随意抽调、截留大学生村官,从事各种临时性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实际上脱离了村级工作岗位,成为区、乡两级机关的“跑腿”和“打杂”,分散、牵扯了大学生村官的精力。少数大学生村官工作作风漂浮,不愿深入村居一线,占着村官的岗位不作为、不干事。一年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更别说为所在村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依照选聘办法,大学生村官属于按三年期限签定合同的“没有保障的、不稳定的临时工”。每个大学生村官对现在的生活很“茫然”,对三年后的出路很不确定。
1、考公务员难。面对激烈的考场竞争和迅猛壮大的公务员考试人群,公务员招录的比例一降再降。到底国家能够拿出多少比例的职位定向招录,定向招录又能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村官们普遍心里没底。
2、政策保障难。随着公务员职业的兴起,大学生村官职务也成为热门。现在全国已统计在案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十多万,想通过政策调整安排转编,其可行性和可能性微乎其微。
3、转职从业难。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村官身份难以增加其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重重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愿放弃手中的“救命稻草”。
这就是最真实的大学生村官状况,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