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那大功劳才封伯爵,清朝封公爵的共有哪些人?

如题所述

1、封一等公者:

图赖(顺治三年,雄勇公)

谭泰(顺治八年)

遏必隆(二等公图尔格弟,顺治九年由袭爵晋封。康熙六年复于原封一等公外加封)

衮布(三等公和硕图孙,顺治九年由袭爵晋封。康熙中从子增寿仍袭三等)

额尔克戴青(三等子恩格德尔子,顺治九年由袭爵晋封,后降二等)

索尼(康熙六年于原封一等伯外加封)

黄梧(康熙六年,海澄公)

鳌拜(康熙六年于原封二等公外加封,超武公)

噶布喇(康熙十三年,承恩公)

佟国维(康熙二十八年,承恩公)

费扬古(三等伯鄂硕子,康熙三十六年由袭爵以军功晋封。后其子陈泰降袭一等侯,昭武公)

臼启(雍正元年,承恩公)

年遐龄、年羹尧(均雍正二年)

五格(雍正十三年,承恩公)

凌柱(雍正十三年,承恩公)

讷亲(二等公图尔格从孙,雍正十三年由袭爵晋封)

富文(乾隆十三年,承恩公)

傅恒(乾隆十四年,忠勇公,后追封郡王)

班第(乾隆二十年,诚勇公)

萨喇尔(乾隆二十年,超勇公。寻削,后封二等伯)

策楞(乾隆二十一年,旋撤)

兆惠(乾隆二十三年,武毅谋勇公)

明瑞(一等承恩公富文子,乾隆二十四年由袭爵以军功加号毅勇公,三十三年加号诚嘉毅勇公)

阿里衮(二等果毅公图尔格从孙,乾隆二十四年由袭爵以军功晋封)

丰伸额(一等果毅公阿里衮子,乾隆四十一年由袭爵以军功加号继勇公)

阿桂(乾隆四十一年,诚谋英勇公)

福康安(乾隆五十三年,嘉勇公。五十八年加号嘉勇忠锐公。六十年晋封贝子,后赠郡王)

孙士毅(乾隆五十三年,谋勇公。寻削,后封三等男,赠公)

海兰察(乾隆五十七年,超勇公)

勒保(嘉庆三年。寻削,后封一等伯,赠侯)

和绅(嘉庆三年,忠襄公)

长龄(道光十七年,威勇公)

德懋(同治元年,承恩公)

赠一等公者:

费英东(顺治十六年由三等子追封三等公,乾隆四十三年追晋,信勇公)

佟图赖(康熙十六年由三等子赠,承恩公)

西哈(康熙三十六年)

图海(康熙六十一年由三等公追晋,忠达公)

佟养正(雍正元年,承恩公)

额布根、额参、魏武(均雍正元年,承恩公)

费扬古(雍正元年,承恩公)

赍塔(雍正五年由赠一等男追晋,褒绩公)

透讷、巴图鲁布克查(均雍正十三年,承恩公)

额宜腾、吴禄(均雍正十三年,承恩公)

音德(二等公图尔格弟子,乾隆元年由袭爵赠)

李荣保(乾隆二年,承恩公)

哈什屯、米思翰(均乾隆十三年,承恩公)

讷尔布(乾隆十五年,承恩公)

和琳(嘉庆元年由一等宣勇伯赠)

恭保(嘉庆六年,承恩公)

庆祥(赠三等义烈公纳穆扎尔孙,道光六年由袭爵赠)

封二等公者:

英俄尔岱(一作英古尔代,顺治四年)

鳌拜(顺治九年,后于原封外加封一等公)

额尔克戴青(顺治十一年由一等公降)

罗璧(一等伯程尼叔父,顺治十二年以世职兼袭爵并封)

赠二等公者:

图尔格(顺治九年由三等公赠,果毅公)

封三等公者:

和硕图(三等子何和哩子,天聪二年由袭爵以军功晋封,勇勤公)

武纳格(一作吴讷黑,天聪八年)

图尔格(崇德八年,后追晋二等)

阿山(顺治二年,后降一等子)

宗室拜音图(顺治三年)

图海(康熙十五年,后追晋一等)

岳钟琪(雍正二年封,十年削,乾隆十四年复封,威信公)

玛木特(乾隆二十年,信勇公)

花沙布、盛住(均嘉庆四年,承恩公)

额勒登保(嘉庆十年,威勇公)

德楞泰(嘉庆十四年,继勇公)

恭阿拉(嘉庆十七年,承恩公)

广科、照祥(均咸丰十一年,承恩公)

崇绮(同治十三年,承恩公)

桂祥(光绪十四年,承恩公)

赠三等公者:

何和哩(天聪中由三等子赠)

多尼库鲁格(崇德七年由一等子赠,建烈公)

陈福(康熙十四年由三等男赠。一作赠三等子者,误。子世琳袭三等子)

恩格德尔(雍正七年由三等子赠,奉义公。乾隆九年其裔孙降袭一等侯)

纳穆扎尔(乾隆二十四年由一等伯赠,义烈公)

清泰(乾隆六十年,承恩公)

和尔经额(嘉庆元年,承恩公)

嗣兴武士宜(均嘉庆四年,承恩公)

爱星阿、常安(均嘉庆四年,承恩公)

布彦达赍(道光元年,承恩公)

富泰(道光三十年,承恩公)

兴德、昆山、花良阿(均咸丰□年,承恩公)

颐龄(咸丰□年,承恩公)

明山、祺昌、策普坦、福克精阿(均同治元年,承恩公)

穆扬阿、吉朗阿、景瑞、惠徵(均同治元年,承恩公)

封公不言等者:

额亦都(崇德元年由一等子赠)

沈志祥(崇德四年,续顺公)

郑成功(顺治十年,海澄公)

白文选(康熙元年,承恩公)

孙徵灏(义王孙可望予,康熙十一年降袭,慕义公)

郑克爽(郑成功子,康熙二十二年仍授公衔)

孙士毅(嘉庆元年由三等男赠,孙均袭封伯)。


扩展资料:

大清爵位世爵

世爵即异姓功臣爵位,或称功臣世爵、民世爵,掌于吏部验封司,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

(1)等级:

1、公爵

2、侯爵

3、伯爵(上三者超品)

4、子爵(正一品)

5、男爵(正二品)

6、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

7、骑都尉(正四品)

8、云骑尉(正五品)

9、恩骑尉(正七品)

(2)晋爵方式:

除恩骑尉外,所有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的。

获得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骑都尉;

骑都尉再加封1个云骑尉,就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再加封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为三等轻车都尉;

一等轻车都尉再加封1个云骑尉,就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等轻车都尉再加封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三等男爵。类推,一直一等公。

这样,大清的功臣爵位实际分为27个级别:

公爵:一、二、三等公爵;

侯爵: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侯爵;

伯爵:一等伯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伯爵;

子爵:一等子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子爵;

男爵:一等男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男爵;

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骑都尉: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

云骑尉:云骑尉

恩骑尉:恩骑尉是一级特殊的爵位,大清世爵每承袭一次,即降一级,云骑尉再袭一次,就降为恩骑尉,恩骑尉不再降爵,而是世袭罔替

(3)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

一等侯兼-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

一等伯兼-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

一等子兼-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

一等男兼-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

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

骑都尉兼-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

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爵位表

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8
岳升龙(?-1712)甘肃永登人(永登清朝时属于临洮,故史籍记载其为临洮人),入籍四川成都,清朝将领。清朝名将岳钟琪之父。官至四川提督,追谥"敏肃"。
弟:岳超龙,清朝将领,官至湖广提督。
子:岳钟琪,清朝名将,官至陕甘总督,封三等威信公,赐谥"襄勤"。

侄子:岳钟璜,岳超龙子,官至广西提督、四川提督,谥"庄恪"。
孙:岳浚,岳钟琪子,官至山东巡抚、江西巡抚、广东巡抚、云南巡抚、鸿胪寺少卿。
康熙四十九年(1710),乞休。岳升龙本籍贯甘肃临洮,以母年逾九十,乞入籍四川,许之。康熙五十一年(1712),卒。雍正四年(1726),追谥敏肃。
第2个回答  2012-06-18
1.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姓富察氏,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乾隆皇后富察氏的侄子,清朝大将,率军入侵缅甸时被击毙。(还珠3里头有出场)
2.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姓章佳氏,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乾隆朝的军机大臣。(有个电视剧专门美化他的,孙兴主演)
3.一等嘉勇忠锐公富康安,姓富察氏,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嘉庆年间清朝的名将。(有谣传说他是乾隆的私生子,金庸的小说里有提到)
4.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姓吴雅氏,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也是清朝有名的将军,他的祖父和雍正皇帝的母亲是亲兄妹。
第3个回答  2012-06-16
首先要说明:曾国藩封的是侯爵。曾用其弟曾国荃打下天京(南京),才封的爵位。攻下江宁时曾国藩已任两江总督,实则坐拥四省军政大权。
我想你要问的可能是封爵的人有多少?而不仅仅是公爵(爵位分:公、侯、伯、子、男)。湘军中因战功爵的还有曾国荃、李臣典、萧孚泗。因协助湘军有功封爵的有李鸿章、官文。
看了楼主的追问,想必你对晚清了解不少。有几个历史人物没有争议?总的来说曾国藩功大于过,在对洋实践方面绝对是中国第一人。天津教案让曾国藩名声大损,清醒的爱国者是要认识自身的落后,而不盲目排外。今天再谈满汉之分让人忧心,我辈同属中华民族,即便满人占了这块土地他还是沿用汉文化,对外依然称自己是:中国!!!
第4个回答  2012-06-12
明瑞-阿桂-富康安-兆惠之后,再无公爵。

公爵不封汉人,倒不是瞧不起汉人,而是处于统治的考虑,不仅仅是在封爵这个问题上如此。

清帝联姻的首选从来都是蒙古和满足,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从来都是高于汉军八旗的。没法子,汉人太多,不得不防——这是清王朝的想法。在婚姻上笼络蒙古,证明是一项很成功的策略。而不让汉人掌握太大的权力,也是清王朝基本策略。

至于后来的曾国藩(一等毅勇侯),左宗棠(二等恪靖侯)等,乃至掌握实权的督抚大臣,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了。1866年十一月因勦捻军无功遭左宗棠、曾国荃共同上疏弹劾摘去湖广总督职,晚清朝廷此次政争也被视为汉人督抚开始掌握实权,满人势力消退分水岭。这时候,再一味依靠满洲贵族已是不可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