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 #原文# 】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 #教案# 】
教学目标:
1. 读文,理解词语“赶集”的含义。
2. 知道描写春天的不同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
3. 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借助小燕子赞颂美好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1. 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
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2. 配乐读诗句和朱自清《春》节选。
二、朗读、记诵描写春天的语段。
1. 出示语段,学生自由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文字,也是描写春天的,自己轻声读一读。
三、梳理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引出作者和课题。
1. 出示诗句,引出课题。
师:春天是具有生命力的,古往今来,有很多作家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春天,有的作者抓住了春天的风来描写,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抓住了春天的花朵来描写,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还有的抓住春天的江水来描写,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我国现代散文家郑振铎却抓住了——燕子(板书:燕子)来描写春天。他觉得(出示文字:“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启行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学生读。)
四、学习作者对燕子的描写。
1. 朗读1、3、4小节,理清脉络。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燕子》一文中的第二小节,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其余三小节,品味一下燕子是怎样为春天增添生趣的?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3节,请你边听边想,作者郑振铎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 #教学反思# 】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 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3. 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 以生活体验情境: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 画面再现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改进措施】
1. 在理解词语“赶集”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语的含义。
2. 在学习作者对燕子的描写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燕子的生动形象。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4.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合理运用画面和音乐,不要过度依赖,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
5. 在教学反思中,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