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了人的家里、灵堂上挂的那些白色的布条叫什么?不是魂幡

如题所述

是丧幡。

古代一般丧礼不在灵堂里,而是临时搭建灵棚,丧幡在灵棚外侧,共有三根丧幡,大的有三丈六,白布包裹,帆长一丈四,宽七尺。

左右各有一白布条,七尺长九寸宽,在灵棚的中间,这叫下马幡,就是来吊嗓的人看见它就要下马了,右边就是整仪幡高有二丈一帆长五尺宽三尺,左右白条四尺宽二尺一寸。

见幡整仪就是把身上带的饰品拿下来,一般在那有洗脸的盆还有人在那迎候,女人要把头梳好准备带孝。

还有一个就是落泪幡,不过它很小,高一丈七帆长七尺宽三尺,左右白条一尺三寸,看见他就要哭出声来(以便门口的鼓乐通知守孝人准备行礼,女客要来陪哭,就是要一起哭),丫鬟会在那把哭的人搀进去。

扩展资料:

古代丧葬步骤

1、 报丧

孝男孝女跪请家族长辈主持丧事。请阴阳先生择定大殓成服扶枢还山吉期,然后印发“讣闻”,派人遍告亲友。如丧母,须及时向“外家”报丧。接讣告者须给报丧人吃红蛋。

2、大殓、成服

由“八仙”(抬柩者)给逝者盖棺,钉棺,称“大殓”。“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殓前必先让外家过目。

大殓后移柩大门外,上铺红毡,但不得着地。“八仙”在灵掌前给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叫“成服”。丧属须反穿衣服,孝子腰围稻草绳,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3、安灵、堂奠

厅中设灵堂,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亲友吊唁,须携“奠仪”、(用白纸包)、挽联、香烛、冥镪等物。孝子孝孙跪地号哭谢吊,无人搀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

吹班在下厅奏哀乐,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顺序随礼生唱赞进行祭奠,丧属在孝幔内跪谢。

4、超度

请僧人、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行“烧官钱”、“沐浴”等仪式以超度亡魂,俗称“做半夜光”。有钱人家则夜以继日请僧道做法事,称“做斋”,有的长达七日七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2

丧幡。

古代一般丧礼不在灵堂里,而是临时搭建灵棚,丧幡在灵棚外侧,共有三根丧幡,大的有三丈六,白布包裹,帆长一丈四,宽七尺!

左右各有一白布条,七尺长九寸宽,在灵棚的中间!这叫下马幡就是来吊嗓的人看见它就要下马了!右边就是整仪幡高有二丈一帆长五尺宽三尺!左右白条四尺宽二尺一寸。

还有一个就是落泪幡,不过它很小,高一丈七帆长七尺宽三尺,左右白条一尺三寸,看见他就要哭出声来(以便门口的鼓乐通知守孝人准备行礼,女客要来陪哭,就是要一起哭),丫鬟会在那把哭的人搀进去。

引魂幡起源

引魂幡起于宋朝。初时为重,后来用魂帛,再后来用魂幡。用三个木头或竹子,一个竖放两根横放交叉,挂一块布于中间。布的左边写死者生日,右边写死者的死的日期,中间写死者的姓名。“古人施于柩前,今人多用竹悬出于屋,阴阳家从而传会之,以为死者魂悠扬入于太空,让此以归”。

引魂幡这一古老的风俗缘自于人们认为,一个人死后,灵魂却不会跟随肉体一起死去,而是在它熟悉的地方飘荡,这样的话,人就不能顺利到达阴间。于是,人们就想出并设计制作出引魂幡,用它来控制死人的灵魂,使得灵魂随肉体一起被埋到坟墓中去,或者说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那个叫丧幡,古代一般丧礼不在灵堂里,而是临时搭建灵棚,丧幡在灵棚外侧,共有三根丧幡,大的有三丈六,白布包裹,帆长一丈四,宽七尺!左右各有一白布条,七尺长九寸宽,在灵棚的中间!这叫下马幡就是来吊嗓的人看见它就要下马了!右边就是整仪幡高有二丈一帆长五尺宽三尺!左右白条四尺宽二尺一寸。见幡整仪就是把身上带的饰品拿下来!一般在那有洗脸的盆还有人在那迎候!女人要把头梳好准备带孝.还有一个就是落泪幡不过它很小高一丈七帆长七尺宽三尺!左右白条一尺三寸!看见他就要哭出声来!(以便门口的鼓乐通知守孝人准备行礼,女客要来陪哭,就是要一起哭所以要是去世的人不是近人女人是不去的.要不哭也能哭出病来)丫鬟会在那把哭的人搀进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25
第4个回答  2012-04-24
挽联: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
祭幛:祭奠用的幛子,上面题有词句的整幅绸布,用作庆贺或吊唁的礼物。
《文心》十一:“一天,他送人家一轴祭幛,提起笔来写了‘瑶池返驾’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