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来历

我是学古琴的,心血来潮,突然想问问它的来历.
请有博识的大哥大姐小弟小妹们解答一下!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相传某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上,顿时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

伏羲见到如此奇异现象,忙召来辅佐他的木神句芒问究竟。句芒笑着对伏羲道:“这两只最大的鸟,就是凤凰呀!”两人正说时,只听见那两只大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仿佛朝拜一般。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为百鸟之王,所以百鸟都跟着它,这可信吗?”句芒道:“这跟我们跟着天帝一般,十分可信。天帝今日亲眼所见百鸟朝凤凰,那是因为凤凰是中央神鸟,所以它称百鸟之王。”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它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而今,不仅五星之精下降,而且云托凤凰来朝,此树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堪为雅乐。”句芒道:“有其应者,必有其德,天帝所言极是!地上树木林莽千万种,只有梧桐树才能招凤凰。用此种神木作乐器,必历千年而不衰。”

伏羲听木神这么一说,大喜过望,于是,朝那棵桐树拜道:“皇天降祉,施民以乐。”礼毕之后,他令人砍伐那棵桐树而归。伏羲仔细端详着神树,然后按33天之数,将梧桐截为三段。他用手叩上段,其音太清,叩下段,其音太浊,然后取中段叩之,其音清浊相济。

伏羲大喜,便将中段桐木浸在长流水中,经历了八九七十二个昼夜后,卜得吉日良辰,请来妙手神工造乐器。神工不知怎样下手,伏羲便吩咐按周天365度之数将桐木削成三尺六寸五分长,又按四时八节之数,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定下高度,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内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

随后又依百鸟朝凤凰的情景编创了《驾辩》乐曲,供弹唱。每当人间庆贺丰收和节日的时候,人们便用伏羲提供的熟食,用他帮助编织的鱼网,打捞出水里的鱼,烹调出美味佳肴,摆成丰盛的宴席。在宴席当中,大家还要弹奏伏羲发明的乐器,高唱他创造的乐曲,其乐融融,令天神们羡慕不已。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为了欢娱,特调来伏羲创造的乐器当场演奏。天神们见这乐曲动听,乐器奇特,便依来历将它唤作琴,取当今凤凰为百鸟之王象形之意。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宫瑶池见到这新物件,便将伏羲所创的乐器称为瑶琴。

从此,人间便有了古老的乐器——琴。由于它是东方天帝伏羲创造的,故而中国的琴艺举世瞩目,历千年而不衰。

扩展资料

古琴的发展

(1)先秦: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列子、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2)两汉: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3)魏晋: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4)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5)隋唐: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

(6)宋元: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

(7)明清: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8)近代: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20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9)现代: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7

古琴价格因素

     1 材质               青桐木、老杉木、梓木、桐木和酸枝木、紫檀木等等

     2 制作方式         手工斫制、机器制作

     3 漆面工艺         化学喷漆、合成大漆、生漆

     4 制作周期         3个月  、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

     5 配件与包装      琴弦、琴囊、琴穗等  

     6 成品年限          新琴、熟琴、5年以上、10年以上、留世各朝代古琴等

     7 名师/品牌效应  斫琴名家和弹琴名师影响等

     8 音色                 或醇厚或明亮,或深邃或轻柔,相对之间,各有所感

     9 手感                 演奏风格、手法、个体差异等因素,略有差异

     如果不是传世古琴, 抛却音色和手感的因素,总的来说稀世老料,名师亲手手工斫制,纯生漆两年以上制作周期,配以高端配件如高端丝弦等,再经弹琴名家弹奏试手认可其音色和手感的琴,是为名贵,动辄数十万计。

     相反,普通新材,低档化学漆,几个月成琴,几千甚至几百元。网络销售的都往这头靠。真正习琴的人不会在网上买高端琴。

第2个回答  2019-11-16
起源挺多的,我老师告诉我们的是……伏羲在经过一片梧桐树林的时候,坐下来休息,突然看见一只凤凰立在梧桐树上,于是将木伐了,制成了古琴……
诶……貌似官方的说法是……
关於琴的起源或创造者的传说就有以下几种:伏羲造琴说。「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世本.作篇》)伏羲是太阳神,传说伏羲创造了瑟,瑟之五十弦裂为二十五弦,「裂一为二」蕴含生殖之意;《吕氏春秋.古乐篇》:「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在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到了五弦的琴(瑟)之功能是驱阳气而来阴气,使万物可以生长;神农作琴,神农是南方之神,南方在夏天,蚕长而吐丝可制成弦,故南方与丝类乐器相配应。大琴叫离,南方正对应离卦,故南方──神农──琴瑟乃相对应。因此史籍记载神农作琴的例子非常的多,例如《世本‧作篇》: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武增二弦,曰:少宫、少商。《桓谭新论》:「神农氏继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黄帝改琴说,在《史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种说法与伏羲的将五十弦瑟裂为二之说相同,黄帝居於四方之神之中心,在自然文化崇拜下,当也有如此说法。而其他的尧、舜当然也是琴瑟之创造者。这些不同的说法,其真实性并不重要,然而却强调出这乐器所蕴涵的自然文化图腾崇拜之意义与功能。
第3个回答  2019-04-25
古琴有三千年的历史。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中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由此可见,古琴最初为五根弦。周代时,文王加一弦,武王加一弦。到东汉、三国时期,古琴七根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且,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距今有2400余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七弦琴距今2100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留传至今。目前,一致公认的唐琴有18张。分别保存在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拔奏弦鸣乐器,亦称瑶琴、玉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现代通称古琴或七弦琴。从汉代或最晚从汉代末年起,古琴的制式就和我们现时所见的古琴大体一样了。古琴约四尺来长,前面六七寸宽、后面四五寸宽、一寸多厚,有七根弦,琴体是一整面指板,琴面的外侧嵌有十三个螺蚌制成的徽,标识每条统的五个高八度、四个五度、四个三度泛音的位置。弹奏的时候通常是将琴横置在桌上,或横置在膝上,左手按弦,用右手弹奏。古人每谈到文人的修养和才艺,便会提“琴、棋、书、画”,将“琴”放在第一位。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只是戏剧和小说里用许多关于古琴的故事作点缀,就是像《春秋》、《史记》这样的文献,也记录着不少关于古琴的神话,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古琴在文化史中的突出地位。

古琴作为中国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从琴制(形制和制作)、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琴派等构成了中国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形式之一。古琴艺术的衰微始于明清时期。随着当时飘摇的国势,文人士大夫优渥的生活逐渐丧失,宫廷专职琴人也日渐稀少。特别是清末科举制度的废止,文人入仕无望,琴乐的保存和发展受到影响。20世纪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加上新式学堂的西式教育,导致旧式文人群体消失,琴乐成为极少数人的业余爱好。古琴的衰微还有自身的一些原因。琴谱的主要功用是“记指”,不能直接、完整地反应出音高和旋律,需要老师“口传心授”的配合,师承一旦中断,据谱寻声的工作便十分艰难。再者,古琴追求微妙的韵味,不适合采用电子扩音设备,所以演奏时要求极其安静的环境;而自由深沉、寓意深刻的琴曲也要求听众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古琴的大范围传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