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李白的故事

如题所述

李白的故事

1: 李客没有当过官,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而且精心培养他。
李白5岁时,李客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对他说:“孩子,你要为我们李门争气,希望你将来也成为司马相如那样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亲的殷切期望铭记在心,立志做一个超过司马相如的文学家。
李白10岁那年,开始动笔学习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他想到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一次逃学回来,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问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成针。”李白想,我学习辞赋,只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2: 历史故事·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是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说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在现在苏联境内,唐时属中国管辖),五岁时随全家迁居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在现在四川省)。也有说他出生在四川。李白热爱祖国,对大好河山感情很深。他盼望为国出力,却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清新,风格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他也被尊称为“诗仙”。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离家远游】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有一首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还登上庐山,观望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里,祖国山河多么壮美呀!他的诗自然又流畅,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天上谪仙人】

李白先后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结识了不少知名人物,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三十岁的时候,他到了京城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华。李白在长安拜访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没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无法施展,心里很苦闷。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酒过三杯。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

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抑扬顿挫地念道:《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点头称好。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

这时候,那位朋友对李白说:“把你的那一首《乌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

“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

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地说:“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

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意思是受到责罚降到人间来的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

“谪仙人”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感到这个称赞非常确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称做“李谪仙”了。

【有景道不得】

李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就离开了长安,继续到各地漫游。一天,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武昌郊外的黄鹤楼。这座楼耸立在长江边的黄鹄矶上,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是有名的古迹。传说过去有位仙人曾经骑黄鹤从这儿经过,因此这座楼就被人们称为“黄鹤楼”。

李白他们登上黄鹤楼远眺,只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晴空下面,对岸的汉阳城历历在目;江中的鹦鹉洲,绿草如茵。大家望着这江山胜景,都觉得心旷神怡。

那时候,文人到名胜古迹游览,总喜欢在墙上题诗;如果这诗写得好,那地方就会更加出名。于是,有人就请李白也写首诗留个纪念。

李白面对无限风光,诗兴大发,毫不推辞地拿起毛笔,走到墙壁前面。忽然,墙上有一首诗吸引了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下面的署名是崔颢。李白看完了这首诗,就放下了手中的笔。

“咦,李谪仙平时作诗,总是一挥而就,今天是怎么了?”大家都奇怪地问。

李白沉吟了一会儿,虽然也想到了不少好诗句,可总觉得没有崔颢的诗句好,于是对朋友们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事一传开,大伙儿都称赞说:“想不到李谪仙还是那么谦虚呢!”

【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蔑视权贵】

唐玄宗叫李白当了翰林供奉,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所以,李白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实现。

当时,朝廷大权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都变着法儿巴结他们。李白却打心眼里蔑视他们。

这天,李白心中烦闷,来到酒楼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宫中的梨园长(歌舞班子的负责人)李龟年跑进来说:

“李学士,皇上召你立刻进宫!”

原来,唐玄宗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里观赏牡丹花,叫李龟年率领一群梨园子弟唱歌助兴。他们唱的是老词,唐玄宗听腻了,想起李白会作诗,就派人来叫他去写新歌词。李白听了,满不在乎地说:

“几首歌词算什么!来,喝几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贵妃娘娘已经等候半天了!”李龟年急得满脸通红。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呐,我……我酒还没喝够哩!哈哈哈……”李白大笑着说。

李龟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说,命令同来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来到沉香亭,李白酒还没醒。唐玄宗见了李白这个样子,倒也没怪罪他,让人给李白喝了醒酒汤,扶他躺在了床上。

据说这时候,李白已经清醒了。他见高力士正在身边,想起他平时作威作福的样子,有意要杀杀他的威风。

“脱靴!”李白装作醉醺醺的神态,突然把脚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听,差点气歪了鼻子,正要发火,看见皇帝朝自己连连递眼色,只得忍气吞声地替李白脱下了靴子。

过了一会儿,李白爬起身来,向唐玄宗行礼请罪。唐玄宗没有生气,只是叫李白马上写出三章《清平调》的新歌词来。

李白想了一会儿,很快就写好了。李龟年谱上曲,演唱起来。唐玄宗亲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杨贵妃陶醉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高兴得眉飞色舞。从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帮权贵却恨死了李白。他们造谣诽谤,故意中伤李白。高力士还挑唆杨贵妃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疏远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败,也不愿在这儿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辞去翰林供奉的职务。唐玄宗立刻批准了。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

后来,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了他宁愿过穷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结权贵的志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报国未成】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洛阳以后,又西进长安。唐军抵挡不住叛军,唐玄宗只好逃出了京城。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害得百姓四处逃难。李白也避难到了南方。逃难途中,他见到处都是荒凉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难过,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在诗里,李白表示自己为国平叛的愿望。不久,永王李l*n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经过浔阳(在现在江西省)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特地三次派人请他出山。李白来到了李l*n军中,做了一名谋士。他看到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深受鼓舞。在一次宴会上,李白激动地对众人说:

“四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如今是我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了。我要手执宝剑,亲斩叛贼。”

谁知道没过多久,李l*n的哥哥李亨做了皇帝,就是唐肃宗。他传令,要李l*n带兵回蜀地去。李l*n不肯听从,兄弟俩闹翻了,唐肃宗就调军队来攻打。

李白见平叛变成了兄弟相争,急忙离开了永王的军队。紧接着,李l*n战败而死。所有在永王军中做过事的人,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抓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又被定成死罪。他本来一心报国,不想被卷进残酷的权力之争,只好自认倒霉。

大将郭子仪(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3集)听说了这件事,赶快求见唐肃宗说:

“臣请求赦免李白。他确实无心谋反,实在是受了欺骗。”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眼下正是唐肃宗用得着的人。听郭子仪这样说,唐肃宗心中虽然不乐意,可也没反对。

“李白才华出众,留下来对国家有用。”郭子仪继续说。

唐肃宗这才开口道:

“既然老帅这样求情,可免他一死,就改判流放夜郎(在现在贵州省)吧!”

这样,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又开始了流放的生活。一路上,他心情悲伤,很少写诗。还没到达夜郎,又传来皇帝大赦的消息,李白可以不去夜郎了。他虽然获得了自由,可是须发已经变白了。

【投宿五松山下】

到了晚年,李白的生活更加穷困潦倒,不得不靠朋友帮助度日。这样,他同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有一天傍晚,李白赶路来到五松山(在现在安徽省)下,又累又饿,再也走不动了。他想找个地方住下来,问了几个大户人家,都不肯收留。

李白无可奈何地往前走去,在一座茅屋前面,他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洗野菜,就问道:

“大嫂,能在您家借住一夜吗?”

老妇人见李白是个穷苦的读书人,又看天已经快黑了,就点了点头。

茅屋不大,只有两个房间。老妇人腾出一间,铺好床,又给李白打来洗脸水,就忙着做饭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妇人端来一盘饭,说:

“先生,山里人家本来就苦,今年大旱,又颗粒无收,东家还来催租。实在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就请尝尝这菰(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米饭,压压饥吧!”

李白刚才看见老妇人在洗野菜,知道这就是她家最好的吃食了。他心里非常感动,接过盘子,再三道谢。

夜深了,李白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看到农家劳苦的生活,受到他们热情真诚的接待,回想起官场的勾心斗角,人情淡薄,不由得感慨万分。

后来,李白写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年老的妇女)家》这首诗。他在诗中记述了这次借宿的情况,并且倾注了对这位老妇人的一片感激之情。

在安徽泾县有一个桃花潭,风景优美。李白在那儿游览的时候,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叫汪伦。汪伦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他知道李白爱喝酒,就经常拿自己酿造的美酒来招待李白。李白在那里停留了不少日子。两个人一起喝酒,促膝长谈,很合得来。

这天,李白坐船要走了。刚要开船,忽然岸上传来一阵脚踏拍子唱歌的声音。李白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李白被汪伦的一片真情感动了,当即吟了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秋万岁名】

因为长期的飘流生活和过量饮酒,李白成了体弱多病的老人,只好去投靠在当涂(在现在安徽省)的亲友李阳冰。

秋天的一个早晨,李白起床以后,无意中瞧了镜子一眼,不禁大吃一惊,拿起镜子细照,只见镜中人非常憔悴衰老。

“唉!”李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有些悲伤地吟起诗来: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扣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个登高的节日。李白带病登上高坡,采来菊花饮酒。第二天,他又去采摘菊花,准备饮酒。只见菊花枝叶零落,不由见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所受的挫折和打击,又作了一首感伤的诗。

李白终于病倒了,不能外出。他让人扶他坐起来,拿过纸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临终歌》三个字,又歇息了一会儿,才慢慢写起来。

不久,一代大诗人李白辞别了人世。

关于李白的死,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醉酒去捞江中月而死,有人说他是在月下乘鲸上了青天。这些传说,表达了人民对李白的热爱。李白的诗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参考资料:http://www.chinese123.cn/wxsj/zgwx/gdwx/zjda/suitang/libai/0137.jsp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6
李白
【主要作品】

《李太白全集》《李翰林集》《太白草堂集李白诗集》怨情 明月度关山 春思 静夜思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送别 月下独酌 远别离 公无渡河 蜀道难 梁甫吟 鸟夜啼 乌栖曲侠客行 战城南 将进酒 行行游且猎篇 飞龙引二首 天马歌 行路难(三首) 长相思 上留田行 春日行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夜坐吟 野田黄雀行 箜篌谣 雉朝飞 上云乐 白鸠辞 日出入行 胡无人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秋夜独坐怀故山 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寻山僧不遇作 过汪氏别业二首 待酒不至 独酌 友人会宿 春日独酌二首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对酒 春日醉起言志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独坐敬亭山 忆东山二首 望月有怀 对酒忆贺监二首 落日忆山中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客中行 太原早秋 奔亡道中五首 郢门秋怀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荆门浮舟望蜀江 上三峡 金陵三首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宿虾湖 西施 王右军 上元夫人 苏台览古 越中览古 商山四皓 过四皓墓 岘山怀古 苏武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庐江主人妇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望鹦鹉洲怀祢衡 宿巫山下 金陵白杨十字巷 谢公亭盖谢眺范云之所游 纪南陵题五松山 夜泊牛渚怀古 姑孰十咏 登锦城散花楼 登峨嵋山 大庭库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天台晓望 早望海霞边 焦山望松寥山 杜陵绝句 登太白峰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登新平楼 谒老君庙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登瓦官阁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眺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二首) 登庐山五老峰 江上望皖公山望黄鹤楼 鹦鹉洲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秋登巴陵望洞庭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北风行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金陵望汉江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望天门山 望木瓜山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过崔八丈水亭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东鲁门泛舟二首 游泰山六首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游南阳清泠泉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邯郸南亭观妓》 春日游罗敷潭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游谢氏山亭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义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宴郑参卿山池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铜官山醉后绝句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宣城青溪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九日登山 九日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 九日龙山歌 游水西简郑明府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宴陶家亭子 金陵凤凰台置酒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 九月十日即事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邕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开明开放的盛唐时期,李白诗歌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我们可以从豪放、豪爽、豪勇、豪杰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欣赏。一、李白诗歌中豪放和豪爽的艺术个性在李白的诗歌中,最能够体现李白豪放和豪爽性格的,是他的《将进酒》。你看诗的第一句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诗句写黄河之浩荡水势的铺天盖地,一下子犹如暴雨倾盆泻地,汇成巨流直奔东海,气势宏伟。在这里 ,李白借黄河之壮景抒诗人之豪情 ,所抒发的豪放之情感是 :“一个真正的人,他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就应该像那奔涌的黄河之水一样,在人世间尽心而作,奋力而书。”

【李白的成就】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总之,李白是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他的诗歌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来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正如李阳冰所说:“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草堂集序》)李白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主要即在于此。余光中【寻李白】做了很好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人们用一句诗来赞颂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而且素有“诗仙”的美称·
【故乡之争】
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并且,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那种,真是左右为难。
第2个回答  2007-12-16
李白是俄罗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