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又叫什么

如题所述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春节这个充满吉祥、温馨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不仅可以尽情地玩耍,最向往的恐怕就是收到压岁钱了。压岁钱又叫“过年钱”,古代是用红线穿一百个铜钱,表示长命百岁;现在则是将硬币或纸币装进红包,数目必取偶数,以求吉利。

压岁钱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祟”的小妖,每到除夕夜就出来祸害小孩。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年老得子,十分珍爱。年三十晚上,老夫妻用红线串了八枚铜钱逗孩子玩。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困了,把铜钱搁在枕边睡去了。老夫妻却不敢合眼,点亮灯火坐在床头守护。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了,一看已经四更天了,心想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事后,大家纷纷效仿,在除夕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再也不敢来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对儿童来讲,除夕岁朝的“过年”之乐,不仅在于放鞭炮,走亲戚,尽情戏耍,还有一道压轴节目:从长辈处得到一份甚至几份压岁钱。虽然压岁钱对人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为什么过年时尊长要给晚辈发压岁钱,“压岁”的涵义又是什么,很多人却不甚了了。有人望文生义,说“压岁”是借助钱力压住小儿岁数。显然,这与长辈多期望子孙赶快长大、建功立业的心态是相互矛盾的,这种解释无法让人接受。
民间流传着关于压岁钱来历的故事:从前,有个叫“祟”的小妖,专在除夕之夜出来祸害小孩。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额头上摸几下,孩子即因受惊而啼哭发热。等热退病去,便由聪明伶俐的孩子变成个痴呆儿。有一对夫妇于除夕之夜用红线串了八枚铜钱逗孩子玩。孩子玩累后,把铜钱撂在枕边睡去了。夫妇俩却不敢合眼,点亮灯火坐在床头守护。半夜里,一阵阴风吹灭灯火,“祟”溜了进来。正当它把手伸向孩子时,孩子枕边那串铜钱突然迸发出道道雪亮的闪光,吓得它尖叫遁去。此事传开后,人们也在除夕之夜用红线串上八枚铜钱置于小儿枕边。果然,“祟”不敢来降灾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正好暗合八仙之数,其法力能降“祟”祛灾。从此,这串专给小儿度岁避祸的铜钱被称为“压祟钱”,因“祟”与“岁”同音,其后讹为“压岁钱”。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对“压岁”原意乃是“压祟”的揭示,符合这一民俗事象所包容的心态。但考诸用钱“压祟”的源起,并非出于某家夫妇以钱娱儿的偶然行为,实是古人视钱币为镇邪驱魅法宝的观念的驱使。为此,不少学者认为,“压岁钱”的源头,是迄今仍为一些古币藏家所热衷攫集的“厌(Y〓)胜钱”(参见本书《厌胜钱》),其发展脉络应从厌胜钱币与流通货币的转换关系中寻溯:即铸造时并非为流通用的厌胜钱,因其铜材纯真而进入流通领域,如唐代的撒帐钱、元代的供养钱、清代的罗汉钱等均属此类情形;反之,也有某些流通货币,因其铭文图案投合民俗心理,结果被派作各种驱邪求吉的“厌胜”之用。由于中国古代官铸货币多以涵义吉祥的年号及“通宝”、“元宝”等字样为铭文,如果取材纯真而铸造精美的话,则兼备“厌胜”功能。
从文字记载推断,至迟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以流通货币用于春节祝吉以及为小儿祝福的风俗,如王建诗云:“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是此间无”;“妃子院中礽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当然,这种风俗在宫廷与民间形成的孰先孰后,还需考证,但它与使用“专职”厌胜钱的风俗并行的可能是完全存在的。
从春节散钱祝吉,演变成除夕向小儿赐钱“压祟”,又有一个过程,但至晚不过明代后期,已蔚成流行风俗。它同“专职”厌胜钱功能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如以通行的钱币用红绳贯穿后派厌镇用场,固定于年根除日,一般专施于小孩子,例须放在枕边床脚或随身佩挂才能生效,乃至命名“压岁钱”等,均基本定型。如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称:“杭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线,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蔡铁翁诗:“铮铮排户投琼响,半掷床头压岁钱”等,俱为当时风俗的写照。
然而也有人认为“压岁钱”与厌胜钱毫无关系,其源远溯汉唐时宫廷里的新年赏赐,近逮宋明时已在民间蔚成风俗的“利市”,即逢有节庆喜日给家人佣工发钱以讨吉利,类似后来的“发红包”。故“压岁”之意并非“压祟”,而应解为压住过去的岁月,换上新的面貌走进新的一年,也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如清人顾禄《清嘉录》记吴中风俗“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赉献,谓之压岁盘。置桔、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徵”云云,可证“压岁”本意在图吉利,并不专系于钱币的厌胜功能。再如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又可见压岁钱也不限于专施小儿。此外,有些地区以所贯铜钱须与小孩岁数相同,称“带岁钱”;也有仅用芝麻壳按小儿年岁取之贯穿系在衣带上的,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义,都见得此“压岁”非“压祟”义,而是预兆孩子的富贵长命。

参考资料:转贴:应届毕业生论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04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第2个回答  2012-05-01
最早的压岁钱叫厌胜钱,出现于汉代,是为了佩带玩赏而

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到清代,才有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

,曰“压岁钱”。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

“长命百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01
古代称作 “压岁钱” ,现代普遍称作 “红包”。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即使红包。
第4个回答  2012-05-01
厌胜钱、大压胜钱、逮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