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词义注释方面遇到一些问题,想请教城市同行及古汉语专家教授给予解答。

本地用的是语文版教材。本人发现现行“语文版”九年制教材中注释编排不合理。现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暂举几例: 1. 同一个词语,意思应该一样,可是,前一篇课文或前一段文字里该注释时不注释,到了后一篇文章或下一段文字里才注释,给学生造成错觉,好像前后两个词意思不一样。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不注释,在后一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才注释为“竟,竟然”。 2. 某些词语可以不注释的却注释,可又不准确或很牵强。如《孙权劝学》中“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辞”,课下注释为“借口”。 3.课文中出现的某些重要词语或句子,按常理该注释的课下却没有注释。如,《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课下没有注释;《公输》“吾请无攻宋矣”一句也没有注释。《湖心亭看雪》“更定矣”一句大概是指什么时候也该给个大概的说法啊。  4. 某些词义可能有争议,教材干脆避而不注。不同教师对同一词义的理解也不一样。《古汉语字字典》上面有字义但举例甚少。而在不同的教辅资料中却有不同的注释,在网上查到的结果更是五花八门,这样会误导教师也误导学生。如《细柳营》“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中的“固”,《公输》“吾义固不杀人”中的“固”,两处都不注释,我个人把前一处注释为“必定”,后一处注释为“决,坚决”。记得多年前教材《陈涉世家》中有“固以怪之矣”和“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都注释为“本来”;而此课在现在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里,前一句注释为“自然”,后一句没有注释,但我想应该是“必定”的意思,与《细柳营》“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的“虏”一样。
  这些词语到底如何注释,请指教,不胜感激。厚度知道里显示:我的财富值过低,无法操作。分数太少,请原谅。

本人不是专家,是“专门乱说的家伙”。和你一起探讨。
编排有错是可能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我个人的认为是“见渔人,乃大惊”的“乃”应该是“于是”的意思。后面的不是通常的用法,所以标注。应该是个争议的地方。
2我和你的看法相同,应为动词。蒙——以军中多务——辞,可能编者认为蒙——以军中多务——为辞
3同意
4有很多这样的字不做注释的,原因很多。一是有争议,二是哪个意思都符合,三是没有必要让学生将其作为固定的知识点。等等
再深入的探讨下
古文是古代的。与现代文之间差距很大。所以翻译的时候就好比是外文翻译,传神即可。“必定”,后一处注释为“决,坚决”就很好。
当然有些约定俗成的就需要准确。100%的准确也不现实。及时是写文章的古人穿越到现代来,他自己给我们讲解他的文章,就能完全对应?
现代有地方方言的说法,古代也有。那么作文章中的同一个字或词,无论古今都可能存在区别。

但是我们现在教给学生的,还是以课本为主。因为什么?因为孩子考试就是按这个考啊!

呵呵,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探讨下追问

对同行以上问题的理解,本人不以为然。请认真读教材后再谈谈。

追答

“不以为然”

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8
1.乃:于是 的 意思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这是本意.不是不译
2.辞,推脱,推辞的意思
吕蒙已军队中事物繁忙为由进行推辞
3.悉如外人的悉,是好像的意思。和若一个意思。
更定矣:这一天凌晨后
更定指出更时分,晚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4一 个是“必定”,一个是“一定”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虏就是俘获的意思。
5. 固以怪之矣,固:本来。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也是本来。这句的意思是:然而戍守边关到死的人十个里面也得占六七个
希望满意

参考资料:。。。老师讲的,我们老师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还是蛮专业的。

第2个回答  2012-04-18
先说明,我不是专家,只是自幼好古文,习学三十余年,小有心得罢了。指教不敢当,共同探讨。

1、“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确实不是一个意思。前者应该是动词“是”,在翻译的时候可以不译这个字。“看见渔夫,(众人)非常吃惊”。后者注解为“竟,竟然”是不错的,“竟然不知道汉朝”。

2、“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辞”,课下注释为“借口”是不妥当的,因为不通。拿军中事儿多当借口来做什么?古文是一个很精到的书面用语,犯这种错误是不可能的。只有做动词“推托”解的时候,这句才通了:“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是“尽、全”的意思。“众人的衣着,都和外面的人差不多”。怎么可能是“好像”的意思,二楼的语文老师,看上去不是很靠谱。

“吾请无攻宋矣”这一句本来就是存在争议,一方认为“我申明不去攻打宋国了”,一方认为“我不攻打宋国了”,还有一方认为“我请公输盘不要攻打宋国了”,我认为都不对。有什么可申明的?跟谁申明?作为国君,打不打还要请求臣下?还有避而不译的,统统不通。辞海里查“请”字,可以发现有一个解释是“愿意”,“我情愿不攻打宋国了”,上下文意一气贯通了吧?

“是日更定”,指的是“这天的初更时”,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晚上八点多钟,划着小船拥着暧炉去看雪,还是挺有意境的,二楼说凌晨后,那种时间,是去赏雪啊还是去降妖?用膝盖想也不可能大早上三四点钟起来赏雪吧?而且凌晨之后,湖心亭里居然还有两人!这直接就别“梦忆”了,改“聊斋”得了

4、“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中的“固”,是“必,一定”的意思,“吾义固不杀人”的“固”,作“坚决”讲的有,做“本来”讲的也有,可是和上下文联起来想一下,都不精确。前边两字“吾义”,“我是正义的人,坚决不杀人”、 “我是正义的人,本来不杀人”,不是很通顺啊。“我是正义的人,当然不杀人”,跟上文相联系,是不是通了?这样的用法还有“余固笑而不信也”,而且“固以怪之矣”的固,也是这个意思,注解为“自然”是不错的。至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的“固”,我同意你的看法。

满意请加分,继续探讨请追问或在HI留言
第3个回答  2012-04-21
1.那是教材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2.你还是去买一本古汉语词典吧
3.这个教育局没有给你们发教材大纲吗,那上面都有补充的
4.你可以去城市听课,请教那里的资深老师
我们老师的教材我都看过了,挺全的,我们的书都蛮全的,该补充的都补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