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是哪

是现在的那个南阳? 因该不是

诸葛亮在成都给后主刘禅上奏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中的“南阳”,指的是郡名,因为汉代人说自己出生地、成长地、工作地或劳动地,习惯用郡名,就像我们现在人们习惯用省名一样。既然是南阳郡,那到底具体指哪里呢?有人说是南阳邓县隆中,又有人说是南阳宛县卧龙岗。如何确定呢?东汉末年的南阳市时称宛县,由宛县改为南阳县是隋朝时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的何玮改的,他并于至大二年(1309年)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的山岗上修建武侯祠和诸葛书院,从此便出现诸葛亮躬耕南阳宛县说。因此可断定文中的“南阳”,并非是指今河南南阳市,这是可以肯定的。

  大多数史学工作者认为是指南阳邓县隆中,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从上文引的“臣本布衣……驱驰”这段话看,它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二是刘备三顾茅庐寻求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回答并提出对策与躬耕地指的是一个地方。诸葛亮提出对策的核心内容是,在刘备占有荆益二州后,利用天下变化形势,分两路北上灭曹,两路中有一路是:派一名将军率荆州军队北上“以向宛、洛”,这一“向”字表明宛、洛是敌占区,即曹魏统治区,所以要去攻打,同时也说明诸葛亮对答刘备问话是在宛的南边,因宛、洛是在北边,所以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才符合地理方位。

  二、再以与诸葛亮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鱼豢撰写的《魏略》记载来说,诸葛亮好友孟公威因思念家乡汝南,“欲北归”,遭到诸葛亮的极力劝阻。从地理方位来说,汝南(今河南平舆县)在宛县的正东,在襄阳的东北,如从宛至汝南,应是“东归”,而不是“北归”。只有从襄阳出发去汝南,才是“北归”。该书又记载说:“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北行”是由南至北才为“北行”,如果诸葛亮时住宛县,那由宛至樊城,那就是“南行”了。《魏略》的上述两则记载说明,生活在曹魏中叶时任郎中的鱼豢也确信诸葛亮是居住在汉水之南的。

  三、从离三国最近的两晋来说,也有史籍记载诸葛亮的寓居地的。如东晋初年王隐写的《蜀记》记载:镇南将军刘弘在镇压张昌起义后,由宛县移驻襄阳,他专门到了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立碣表闾”,并命镇南参军李兴撰写《诸葛亮故宅铭》,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隆中诸葛亮故居。刘弘此次去瞻仰时,只距诸葛亮去世时七十年(详见裴松之《三国志注》)。另外,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在其所著《汉晋春秋》一书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南朝刘宋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句作:注时专门引了习凿齿的这句话,这说明裴松之也认为诸葛亮是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的。

  四、从东汉末年战乱时邓县和宛县两地的政治形势来看,两地迥然不同。刘表任荆州剌史时,便将荆州首府从武陵汉寿移至襄阳。从此直至刘表病逝(19O一208),在这十九年中,刘表一直坐镇襄阳,他采取“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以观时变的方针,致使襄阳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才聚集、教育发达,一度成为汉末学术文化中心。而此时南阳郡宛县的情况则不同。该地虽属荆州境土,却一直是战乱频繁的不稳定地区。在诸葛亮躬耕期间(197一207年),宛、穰一带正是战祸不断发生时期,试想,宛县为曹操占领区,一心想兴复汉室,视曹操为国贼的诸葛亮会去宛县居住吗?原想诛灭曹操的刘备能跑到敌占区去三顾茅庐寻求统一大计吗!

  五、从诸葛亮躬耕期间的人际关系来看,也应寓居在南阳邓县隆中才合乎情理。史载,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中庐(今湖北南漳县境)大族蒯家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大族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他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诸葛亮最崇拜的老师庞德公住在襄阳城南岘山南,司马徽住在襄阳城东。诸葛亮的好友庞统住在襄阳白沙洲,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也住在襄阳城西的檀溪。因受蔡瑁排挤而向诸葛亮求自安之术的刘表长子刘琦随父住在襄阳城中。这一切都说明,如果诸葛亮不是在襄阳生活了十几年,是不可能与住在襄阳城周围的亲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的。

  总之,以上五个方面就足以说明诸葛亮是寓居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相反,没有一条隋唐以前的史籍记载诸葛亮躬耕在南阳宛县卧龙岗的,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9
指的是南阳郡;不过这一地点的具体位置,存在南阳与襄阳两地争议。南阳市市区内的卧龙岗与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隆中都被认为是诸葛亮出山前的居住地。
东汉南阳郡并无南阳县,其治所在宛县,即今天的南阳市市中心,诸葛亮出山前长期为曹操势力控制。刘备投靠刘表驻守的新野就在襄阳县与宛县之间,是防备北方曹操的军事据点,由刘备几次三番北赴宛县探访诸葛亮的可能性极小。而南阳郡最南部的邓县,与南郡襄阳县分界为万山。隆中在万山以西,当时属于南阳郡邓县,故可以有“躬耕于南阳”之说。
新《三国》的编剧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学术界也不会把他表达的东西当成考证,大家也可以不信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南阳在汉代是大都市,有《南都赋》为证,它在当时是除首都之外的第二大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极为昌盛。张衡、张仲景等名垂千古的优秀人才也都是和诸葛亮同时期的人。而襄阳在当时很小,出现诸葛亮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出现了一拨顶尖人才,我们可以理解;但突然在穷乡僻壤里冒出一个诸葛亮,那就不可思议了。《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过了一千多年,现在说诸葛亮不是在南阳躬耕,这是没有依据的。
  对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二月河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观点。他曾在多个场合发表言论说:“历史不是一团泥巴,谁想捏个啥样是啥样;历史也不属于有钱人,历史是属于人民的。”二月河相信,真理总能越辩越明,他对某些地方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是“很滑稽的事”。
  明嘉靖年间,当时卧龙岗上香火旺盛,也正是诸葛亮躬耕地争论激烈之际,襄阳说和南阳说两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官司打到翰林院,甚至惊动了明世宗。
  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宜昌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其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情急之下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置于武侯祠。
  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其中有一张是“三顾茅庐”,又触动了襄阳和南阳两地的神经。最终,国家邮票发行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
  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重新收录《隆中对》,其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在《出师表》中把“南阳”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此举强烈刺激了南阳上下,“教材门”爆发。结果,人教社给南阳道歉,修改了错误的教科书。
  2008年6月8日,央视某栏目插播了一则湖北襄阳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阳城”,又激起了南阳人的抗议。广告为此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阳城”,是为“广告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南阳,河南省省域次中心城市,豫陕鄂川渝交界处区域性中心城市。躬耕于南阳里的‘于’,意思就是在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南阳在汉代是大都市,有《南都赋》为证,它在当时是除首都之外的第二大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极为昌盛。张衡、张仲景等名垂千古的优秀人才也都是和诸葛亮同时期的人。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它是古人为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修建的一所祠堂。
这些都说明‘躬耕于南阳’中南阳在河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22
是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现行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下面的解释是:湖北襄樊,但是这是襄樊市长亲自去干预教材的编纂造成的。南阳和襄樊的武侯祠之争已逾百年,但是从诸多历史线索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世纪描述的是南阳。
第4个回答  2012-06-13
指的是现在的河南南阳北师大版教材《出师表》注解南阳:故郡名现在河南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