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历了哪些变革呢?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大爆发的年代,各种学说风行,士农工商兵都得到极大的发展,没有人因言获罪,世间都以纳谏为荣。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第一次被统治者摒弃。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的需要,提取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义来教化百姓。
汉末到隋初,500多年的纷乱,中国文化在曲折中前进,期间涌现出很多文化名人,五胡乱华带来开放的社会风气,儒家思想变得弱不禁风,士大夫都以出世、炼丹、修道为荣,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
隋唐延续了这种文化氛围,涌现出一大批诗赋高人。
宋以后程朱理学盛行,曲解了孔孟之道社会风气日渐衰落。
明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一大批思想家孕育而出,四大名著大多数也在这时候问世,多以小说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矛盾,中国文学的又一大顶峰~!
清以后,中国文化进入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红楼梦》,但是后四十回是个永远的遗憾。
进入五四,青年学生为探索真理,引进“科学”“民主”,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又有一大批文学家诞生,他们都是以抨击揭露国人性格本质为主,例如鲁迅等人,但是没有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等活动,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引蛇出洞”把所有有骨气的人都一网打尽,但是不可否认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人民还是很单纯。淳朴的。
1966到1976是中国文化进入最黑暗的时期,这段历史不想多谈,只是目的初衷跟结果相反,被野心家利用了而已,这段时间孔孟之道彻底沦丧。
现在,又开始尊孔了。然后,能骂人不?不能我还说个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3
初期崇拜鬼神,相信占卜,活人献祭(商)——〉尊重人文,崇拜祖先(周)——〉百家争鸣,多种学术思想并立,与外民族融合(春秋、战国)——〉儒法并重,佛教传入(两汉)——〉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汉文化对外输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唐宋)——〉理学的兴起,从开放转为内向(元、明)——〉理学的发展,汉学与宋学的出现,政治更趋内向(清)——〉西方文化传入(清末、民国)——〉全面西化(至今)
第2个回答  2012-04-23
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中国文化的变革从总的来说有三次:第一次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第二次是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其实这个从严格意义来说并不是变革,只是对中国的影响巨大),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化不断发展,出现了三教之争,宋朝的格物致知,明朝的心学等都是儒家的内部改革。望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23
【百家争鸣】、【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等。
第4个回答  2012-04-23
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类型
4、人类文化的类别(从源头看):游牧文化(高寒的草原)、农业文化(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滨海地带)。
5、游牧文化与商业文化为一类,皆起于内不足而外求,故流动进取而有“征服欲”进而有“工具感”,船、马是也,其心必生“敌对感”——天人相对、人我相对、灵肉相对,于是乎“侵略”、“征伐”以“争独立”、“尚自由”,其意在“空间”、“数目”即“无限向前”;农业文化可自给无外求能复用其地,故静定而守成,其所依赖者“气候”、“雨泽”、“土壤”,此三者皆天赐而人莫能强求,唯“忍耐以为顺应”,故有“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和、顺”,自勉之曰“安分而守己”,即“和平的”,其意在“时间”、“安足”,即“天长地久、福禄永终”,“当体具足、循环不已”。
附:“农业文化是自给自足的,商业文化是内外依存的。他是要吸收外面来营养自己的。因此,农业文化常觉得内外一体,只求安足。商业文化则常觉彼我对立,惟求富强。结果富而不足,强而不安,因此常要变动,常望进步。农业文化是不求富强但求安足的,因此能自本自根一线绵延。”“不患寡而患不均”,“在中国的机械和工业,是专走上精美的艺术和灵巧的玩具方面去了”,其最要原因就在“科学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页16)
6、“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页6)
7、文化有“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文化俨如一生命,其性亦如人性,是复杂的,但又是完整的,且是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