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鱼有营养吗?经常吃对身体有影响吗?

如题所述

腊鱼有营养腊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为26.7%,脂肪含量为30.8%,维生素A含量尤其丰富,磷、钙、铁等元素的含量也很高。

经常吃腊鱼致癌,因为腊鱼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对改善肉制品的品质起到积极作用,但过量使用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亚硝酸盐可在胃中转化合成强致癌物亚硝胺类。此外,肉品种的含氮物质可通过细菌的胺化和硝化作用转化成亚硝酸盐。

鲜鱼在传统的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亚硝酸盐,主要是因为在腌制过程中,腌腊鱼中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细菌具有强的还原能力,能将鱼体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同时,鲜鱼中的蛋白质等含氮物质发生分解,产生三甲胺等胺类物质将会对亚硝酸盐进一步形成亚硝胺类物质,此类物质为易引起人体致癌的物质。



扩展资料

健康吃腊鱼:

1、少吃

熏腊肉食不仅美味,而且保存时间长,在加工和腌制的过程中,要加入一定量的亚硝酸钠作为防腐剂,而亚硝酸钠无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都能与肉类中的胺结合,形成二甲基亚硝胺,这是一种很强的致癌性物质。

2、合理配菜

在食用腌制品时适当的多配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如菜薹、青椒、黄瓜、菠菜等,或者在饭后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橙子、猕猴桃、苹果等,可阻断亚硝酸盐与胺的结合,避免或减少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

3、多吃防癌食物

一些抗癌食物能清除食物中和体内的亚硝胺类致癌物,还可能促使某些癌前病变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大蒜和蒜头中含有硫基化合物、大蒜素和微量元素硒,这些成分都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吃腌肉致癌?教你3招健康吃腌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腊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1
湖南的腊鱼应该是起源于湘西,因为湘西土匪多,为了将野味储存起来,所以就把打回来的猎物作成腊菜,这样子可以收藏很久都不坏,保证了过冬的食物!

其实腊鱼的制作过程较麻烦,烹饪过程很简单
一种烹饪方法:
1、将腊鱼放在水里面泡一段时间,等鱼软了以后,沥干
2、准备好葱姜蒜,辣椒
3、倒入油,七分油熟后倒入葱姜蒜将锅爆香后捞出
4、再放油,将鱼放进去,煎至金黄色倒入炒好的葱姜蒜,倒点水,水开后出锅
注意:因为蜡鱼在制作过程中已经用盐腌制过,所以在烹饪过程中不要放太多盐

第二种方法:
将葱姜蒜鱼放到蒸锅中,倒入适量盐,油,大火蒸十分钟

一般吃法部是蒸腊鱼、炒腊肉、爆腊肠。后来,我把这些腊货合在一起用尖椒烧着吃,味道好极了。尤其是夏天,家人的胃口不好,就那么几种青菜换来换去吃腻了,周末做上一盘红烧腊鱼,定会使他们食欲大增。

做法如下:
将腊鱼400克左右浸水泡软后,洗净并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腊肉、腊肠少许洗净切成片。将锅烧热后,倒入适量食用油,加入切细的干尖椒、姜片、蒜头,然后倒入腊鱼炸至两面焦黄,再加入腊肉片和腊肠片煸炒至变色,加入料酒、陈醋、老抽、白糖煽炒至上色,加水少许,加盖焖烧至熟透,再加入胡椒粉、味精、小葱即可装盘。
此菜香、辣、鲜,略带酸甜,家人吃了都说味道好。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腊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为26.7%,脂肪含量为30.8%,维生素A含量尤其丰富,磷、钙、铁等元素的含量也很高。但是吃得多对身体还是不太好。
  腊鱼是将鱼洗净腌制晒干后的称呼,鲫鱼、草鱼、鲤鱼都可以制作腊鱼。腌制腊鱼是我国传统水产加工食品,其风味独特,耐贮藏,在我国南方的饮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腌腊鱼的加工过程中,由于微生物和原料鱼中酶类的作用,发生硝酸盐的还原、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的脱梭和脱氨、脂质的水解与氧化等生化变化,使鱼体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对改善肉制品的品质起到积极作用,但过量使用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亚硝酸盐可在胃中转化合成强致癌物亚硝胺类。此外,肉品种的含氮物质可通过细菌的胺化和硝化作用转化成亚硝酸盐。鲜鱼在传统的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亚硝酸盐,主要是因为在腌制过程中,腌腊鱼中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细菌具有强的还原能力,能将鱼体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鲜鱼中的蛋白质等含氮物质发生分解,产生三甲胺等胺类物质将会对亚硝酸盐进一步形成亚硝胺类物质,此类物质为易引起人体致癌的物质。
  亚硝酸胺是在酸性环境下,由亚硝酸盐或氮氧化合物与含氮物质(如胺类、氨基酸等)经亚硝化反应化合形成的。主要的亚硝胺是:N一二甲基亚硝胺、N一二乙基亚硝胺和亚硝基毗咯烷。大量的研究表明,酸菜类、肉类、鱼类等食品中含有较多的N一亚硝基化合物。新鲜的鱼类本身不含有挥发性的N一亚硝基化合物,而腌制鱼类中常检测出此类物质。主要是因为在腌制过程中,腌腊鱼的蛋白质分解产生大量的胺类物质,腌制所用的粗盐中可能含有亚硝酸盐,在适宜的条件下,胺类与亚硝酸盐反应,导致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基类化合物,长期食用腌制食品,这类物质不断在人体内积累,可以导致鼻咽癌、食道癌、胃癌及膀肤癌等。
  分解产物:
  鱼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水分,由于细菌和酶类的分解作用,蛋白质的过度分解会造成鱼体中蛋白质的腐败变质。在细菌蛋白酶、肤链内切酶等的作用下,鱼体中的蛋白质会分解产生蛋白陈和多肤,肤链的断裂使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再由于相关酶的脱拨和脱氨作用,生成大量的挥发性盐基氮、组胺、三甲胺、氨、胺类、硫化氢、叫噪、甲基叫噪等,而导致鱼体的腐败变质。
  腌制对鱼体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腌制过程中,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受到破坏而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和结构变化,主要是肌动球蛋白的二级结构受到食盐的影响,食盐浓度越大,机动球蛋白的CaZ+~ATP酶活性越低,鱼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转变温度就会向低值方向移动。肌纤维蛋白CaZ书ATP酶失活速率随之增加。
  腌制时间、腌制温度和盐水浓度对鱼肉中盐卤中可溶蛋白含量和氨基态氮含量以及氯化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腌制温度与盐卤中氨基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鱼肉中氯化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盐水浓度的提高,盐卤中可溶性蛋白和氨基态氮含量明显降低,鱼肉中氯化钠含量却显著增加。增加食盐用量时,腌腊鱼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降低:提高腌制温度时,腌腊鱼的TBA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增加;降低食盐用量,提高腌制温度和延长腌制时间可提高腌腊鱼中某些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腌制可以促进腌腊鱼特征风味的形成,不同盐水浓度腌制的腌腊鱼中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此外,低温干燥的腌腊鱼风味较佳。
  在腌腊鱼加工过程中,鱼体的各种成分会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在腌制结束后,腌腊鱼中可溶性钙明显增加,为鲜鱼的16.67倍:亚硝酸盐含量很少,为0.141二g/kg;蛋白质的含量由开始的63.33%减少到61.86%;脂肪含量由原料中的19.18%下降到了17.35%。在干燥阶段,腌腊鱼中蛋白质和脂肪会发生明显的降解和氧化反应,其中,蛋氨酸、丝氨酸、撷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含量和TBA值会明显增加。
  脂类氧化:
  鱼体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组织,在腌腊鱼加工和贮藏等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鱼体会产生不愉快的哈喇气味,并且还会出现变黄和发粘等现象。这是鱼体中表面的微生物、光线、氧气、湿度、温度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脂肪的腐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脂肪水解,另一个是脂肪的氧化,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过程同时存在,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脂肪的水解产生的低分子脂肪酸主要为蚁酸、辛酸、醛酸、醋酸、壬酸、壬二酸等,具有不良的气味。脂肪氧化的最终产物主要是短链碳基化合物,造成食品的不良风味。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产物对人体是有害的。
  微生物等
  腌腊制品加工中的优势菌只要有:乳酸菌、酵母菌、微球菌、葡萄球菌和霉菌等。研究表明,在加工过程中,腊鱼中的乳酸菌、酵母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会大量生长繁殖。在腌腊鱼中可分离鉴定出20株乳酸菌,其中H株为香肠乳杆菌(乳杆菌属),为腌腊鱼加工中优势乳酸菌。乳酸菌主要有5种,分别为:食品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弯曲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其中乳酸片球菌的粗蛋白酶活力和低温高盐耐受性优于其他菌株,适用于加工腊鱼。
  水产品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等,可以引起人类的肠道疾病;发酵肉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李斯特菌等。假单胞菌、产碱杆菌、微球菌和链球菌等会引起肉的发粘,这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挥发性的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而产生异味。为了控制腌腊鱼制品微生物的污染,可以采取控制原辅料的初始菌数、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和温度等措施。另外,也可对产品进行紫外线杀菌、高压杀菌和微波杀菌等高效的杀菌技术,从而保证腌腊鱼产品从原料到终端消费者的质量和安全。
第3个回答  2007-12-11
腌腊制品最好不要经常吃,对身体有影响。主要是这类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亚硝酸化合物,容易致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12-11
腌制的东西最好少吃,但是除去健康问题不谈,腌制过的东西真的是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