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诗歌鉴赏

如题所述

李白的绝句《独坐敬亭山》,描述了他一段流动的情感。两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众鸟”与“孤云”,现而继逝,将诗人的情感逐步推向孤独,最终与敬亭山的默然对视,使其孤独情绪明朗化,并达到了最高潮。梳理诗人的情感流程,将有利于对诗美的把握。 陶渊明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羁鸟来比喻束缚。与此相反,米缚之屿则成为无拘无束、白由自在的象征:“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周南·葛覃》),“伐小J’J‘,鸟呜嘤嘤。山白幽谷,迁于乔木”(《鹿鸣之什·伐木》)。飞鸟总能给人以愉悦、白由的关感。而李白在敬亭山上首先见到的就是鸟,且非“孤鸟”,而是“众鸟”。悠然飞翔的“众呜”,应带给观赏者愉悦,怎么可能一’卜子就让诗人产生孤独惆怅呢?况且,李白的个性是狂放不羁的。众鸟无拘无的邀游广阔的天空中,止可与李白喜好白由的性格产生共鸣。同时,众屿追逐Is翔时,义常伴有清脆的啼叫卢。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促使乐观的李白产生无限的欢愉之感。冈此,从李白所选的第一个意象“众”可看出李白登山之初,心情并非是孤寂的。然而,这“众鸟”并朱长久地盘豆在诗人眼前,而是愈ls愈高,愈飞愈高,最终竞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尽”字,把刚刚带给诗人愉悦之感的“众鸟”扫去了。诗人目送鸟儿飞尽,愉悦之感渐消,随之而米的是一丝淡淡的怅。此时,若有所火的诗人还并未彻底隐入孤独情绪中,他的目光义捕捉到了诗中第二个意象“云”。“云”本是飘忽不定的,易给人以不羁之感,却不易让人觉着孤独。然而“云”字前加了一个修饰词“孤”,这个“孤”字往往能使本无孤独含义的意象,转而表达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情:“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孤城长与白云齐,万_占荒凉楚水两”;“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I叹”等等诗句中的“月”、“城”、“馆”、“舟”、“灯”等意象都冈为前面加了一个“孤”字,才在作品中表达了物与我的形单影孤,情与景的孤苦零仃。本诗中的“云”也冈前面加了修饰词“孤”而改变了原来的意义。“孤云”,这独臼飘浮的形象,无论是写行人的形影孤单,还是写白己的孤独境遇,总的情绪都是凄清孤寂、悲凉感伤的。因而这“孤云”意象暗示了诗人心中那份由呜飞尽而引起的失落之感,已经逐渐向孤独的情感转化了。诗的最屙两句把诗人的孤独情绪推向了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妤一个独坐的“孤我”形象。众呜飞尽,孤云飘逝,茫茫大地之中唯有敬亭山与诗人默默厮守,相互欣赏不已。在人家都离我而去之时,只有你还念着我,伴着我!“相”与“两”的重复使川,表明作者此时已与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只有”表明了作者对敬亭山那种对臼己不离不弃真情的感激。此时已分不山何者为诗人,何者为敬亭山,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崇高境界。这两句诗,俞陛云认为“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诗境浅说续编》)。这里表现的是诗人精神上白我放逐的孤傲。在诗的深层意象中,有诗人与敬亭双峰并峙于大地之间的崇高境界,丁飘逸中暗蕴着孤崛超拔的精神力鼙。这种遭万物遗弃,唯有与敬亭山对视的傲然的孤独,在读者心中产生的震撼,甚至要远远超过他在《月..卜独酌》中所表现山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孤寂。对月独酌,不只有明月为伴,还能“对影成三人”。而此时天地之间,只有这忠诚的敬亭山默默地陪伴着诗人。这里没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互动,只有相互凝视的默契。其寂静无声更把诗人的孤独情绪义推上了一层!《独坐敬亭山》中,诗人的情感是随着所视物象而逐渐产生、发展、变化的。由最初的臼信、欢娱到最后无法排解的孤寂,小诗展现的是诗人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孤独的情感流程。若勉强将孤独情绪灌注诗的臼始至终,则朱免过丁武断,不仅容易使诗中意象的含义趋向单一化、定型化,而且还可能陷入形而上的误区,不利丁对诗美的把握,更不利r丁对诗人情绪的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8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独坐敬庭山的情趣。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作出一个寂静清幽的环境,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抒情,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抒写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默契,只有表现了诗人能拥有敬亭山这一人生知己的骄傲和满足。全诗紧紧围绕题目中的独字展开,不写山形,也不写山色,只写敬亭山和诗人相知,相通,相惜的情,可谓匠心独具。
第2个回答  2014-01-08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城县
第3个回答  2014-01-08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