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最有含金量的文凭是什么?有人说自考本科文凭的含金量比高考统招本科文凭高。是吗?

如题所述

自欺欺人的说法啦,不要信,能上统招就上统招,不光是社会认可度的问题,自考本身也学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让你了解一点皮毛应付一下考试,所学的知识多为记忆性的东西,就连工科类的专业都是这样,你想工科不去实践光靠记点简单的概念有个毛用...更不用说很多地方自考作弊泛滥成灾,使得文凭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基本降为和函授之类的差不多了,统招的压根就不要去比,光从文凭的含金量来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7
不存在含金量高的问题,自考、成考和网络教育都是国家根据求学者不同情况,设计的提升学历的方式,只要能上学信网,都是国家承认学历。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更多是看中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学历只是你求职的敲门砖和垫脚石,但是也是一个重要的门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08
有人这么说,我个人认为自考确实是完全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下来的,统招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日制的)到社会上要优于自考的,尤其在考国家公务员时体现的最强烈。
第3个回答  2012-11-07
统招最好,其它不咋的。 没法比。
第4个回答  2019-05-13
凭高考录取率比较历年大学学历的含金量不公平!
互联网上有多个网站发表关于:《从历年高考录取率分析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和类似的文章,有些文章就认为录取率低的年份,大学生就是宝贝、大学学历含金量极高,是因为录取率低、百里挑一,等等。

那么,单凭高考录取率真的就能比较出大学学历的含金量吗?
第一、先看看关于百分数的实例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的学校,小学升初中的录取率是百分之百!学校还拉横幅宣传。当年全公社小学升初中的录取率是百分之三十多,该校的录取率竟然达到百分之百?还是偏僻的小山村的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也没有什么特别,甚至更差,厉害吧!原来该校只有一位小学应届毕业生,就考上了,所以,该校的录取率就是百分之百!注意,这不是笑话!
第二、全国普通高考的录取率有多个隐含因数,录取率不能等同于大学学历的含金量
1. 录取率就是百分比又叫百分数,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特殊分数,小学生都会的数学。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大,值越小!
以下是大学录取人数基本相同的1977年、1979年、1980年、1981年的录取率:
1977年,报考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 .7 % 。
1979年,468万人报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0%。
1980年,333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8.4%。
1981年,259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10.8%。
你能看出1977级、1979级、1980级、1981级本考生的含金量吗?
你根据录取率是否就可以得出1977级的大学学历的含金量最高?
2..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率里有什么隐含因数?
1977年的招生文件特别规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
1978年招生文件又明确规定年龄可放宽到30岁,并取消了其他限制。
1979年高考限制年龄和婚否,高校招生规定考生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
1981年开始高考预选正式列入高校的招生政策,约有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学生不能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大家都知道这条最厉害。
等。
第三、应该依据“ 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规律,对大学生的含金量的衡量才能比较合理
1.中国成年男子的身高符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规律,就是(单位:米):
在√4左右和√2左右是很少数,大多数在√3左右。

2. 人的智力水平在全部人口中也呈“ 两头小中间大”正态分布。因而全国普通高考大学生的大学学历含金量,应该以录取人数与当年全国人口的比值来衡量才公平!
比如:1965年录取16.4万,全国总人口7.25亿而计算得出,
1977年录取27万,全国总人口9.5亿而计算得出,
1981年录取28万,全国总人口10.1亿而计算得出,
计算结果:
1965级大学生的学历含金量要比1981级大学生的学历含金量高。
1981级大学生的学历含金量要比1977级大学生的学历含金量高。
第四、依据“ 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规律,比较历年大学学历的含金量才客观、才公平
1.你别看1965年高考录取率这么高,那时能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中毕业的人只能是很小的比例,原因之一是当时的中小学实行升留级制度,每个年级都要有留级生,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大考都只能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才能升学。其二是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困难,需要人手在家放牛、打柴、干农活而无法供天资聪明的孩子上学,尤其是女生。当然,城镇的情况会好些。
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文革”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
2.老三届是指我国1966年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在我所处地区,在校就读的老三届学生最迟于1970年全部高中毕业。1966年六年级小学毕业的学生,有在读的于1971年高中毕业。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除了老三届学生和七届高中毕业生还有与之相当文化水平的考生和当年高中在读的部分学生参加了1977年高考。这个分母当然就要比较大了。
3.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一年,报考人数多,能考上大学的,是在当时的水平(这个可以看当年的考试大纲、采用百分制的高考试题和2018年北大校长的致歉信)中择优录取。由于“文革”期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中小学教育有名无实,各省教育水平差别很大,
1977年北京高考,四科总分及格,达到240分的有32127人,占考生总数的20%。北京当年最低录取线260分,共有9555名考生被大学录取。
菏泽市1977年高考报名者中既有“文革”期间的历届高中毕业生,也有部分“文革”前的“老三届”毕业生。菏泽市档案馆中的资料显示,当年的报考人数是80686人,其中报考大专(含本科)的为26761人,报考中专的为53925人。在学业荒废了十多年之后,他们都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年的高考阅卷工作是分地区进行的,在高考之后,地区招生委员会从全区抽调了409名教师进行集中阅卷。由于基础差,复习时间短,考生的文化课尤其是数学和理化成绩普遍较差。记者从一份当年的考生成绩统计表中看出,高考数学成绩在80分以上的全地区只有2人,而人数最集中的分数段为20-30分,有1万多人,0-10分的有3000多人,有的考场甚至全场数学试卷全是0分。
4. 1981年开始高考预选正式列入高校的招生政策,约有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学生不能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大家都知道这条最厉害。
所以,凭高考录取率比较历年大学学历的含金量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