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分类的依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而丧失本方法简单、易行的优点.
立地类型的命名,一般用主导因子组合的方式来进行,要求通俗易懂,野外便于识别立地类型,如南山阴坡上部、北山阳向斜缓坡等(见表14—1).
二、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生活因子不易直接测定,例如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并不是一次或几次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值所能代表的,许多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都在这时有所参与.因此,按生活因子划分立地类型,首先要对重要的立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参照植物及林木的生长状况,确定级别,组成类型.如有学者利用地表下30—40cm深处土壤含水量数量化分析结果,并参照林木生活状况,对青海互助县寺儿沟流域的造林立地分类,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实例.
利用生活因子进行立地分类,能从本质上说明立地的差异,因而反映的立地比较准确.但这种方法也有着划分立地的标准难以掌握、测定困难、山区小气候的差异在这些类型中的难以表达等缺点,因而实际工作中很少被人们所采用.
第三节 造林地种类
在造林地的所有环境因子中,有些因子,如伐根及天然更新的存在、土地利用状况、某些植被状况等,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因而没有包括在立地条件的范畴内.但这些因子对造林工作的实施确有密切的关系,必须予以考虑.这类因子的综合称为造林地的环境状况,根据造林地的不同环境状况还要划分造林地种类,以便与立地条件类型配合在一起,进一步表达造林地的特性.造林地种类有许多,归纳起来有四大类.
一、荒山荒坡
这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造林地.这种造林地上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过去生长过森林植被,但在多年前已遭破坏,植被已退化演替为荒山植被,土壤也失去了森林土壤的湿润、疏松、多根穴等特性.荒山造林地又可因其上的植被不同而划分为草坡、灌丛(灌木坡)及竹丛地等.荒山草坡因植物种类及其总盖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消灭杂草,尤其是消灭根茎性杂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代表)及根蘖性杂草(以菊科杂草为代表),是在荒草坡上造林的重要问题.荒草植被一般不妨碍种植点的配置,因则可以均匀配置造林.当造林地上灌木的覆盖度占总盖度的50%以上时即为灌木坡.灌木坡的立地条件一般比草坡好,但也因灌木种类及其总盖度而异.灌木对幼树的竞争作用也很强,高大茂密灌丛的遮光及根系竞争作用更为突出,需要进行较大规格的整地.但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林地上原有灌木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及给幼树侧方遮荫.有些时候可在灌木坡上适当加大行距,减少造林初植密度.当造林地上长满由各种矮小竹种形成的植被时即为竹丛地.小竹再生能力极强,鞭根盘结稠密,在其上造林比较困难.消除竹丛要经过全面炼山及连年刈除等工序,还可增加造林初植密度,促使幼林早日郁闭,抑制小竹生长.
平坦荒地多是不便于农业利用的土地,如沙地、盐碱地、沼泽地、河滩地、海滨等,它们都可作为单独的造林地种类.这些造林地种类都是造林比较困难的造林地,各有其特点,如沙地有沙丘地形及沙粒流动等问题;盐碱地有盐碱含量及盐碱成分的问题;沼泽地有沼泽化程度及泥炭灰分含量多少的问题,河滩地及海滨有淹水的问题及沉积污泥的组成问题,如此等等.进一步探讨实质上牵涉到这类造林地内部的立地条件差别.
草原牧地按理不应归入荒山荒坡地大类内,但在牧区造林时,这类地实质上和荒地没有显著差别,也可视为荒山荒坡大类中的一个造林地种类.
二、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
以农耕地作为造林地的情况主要出现在营造农田防护林及桐农间作等情况下.农耕地一般平坦、裸露、土厚,条件较好,便于机械化作业.但农耕地耕作层下往往存在较为坚实的犁底层,对林木根系的生长不利,如不采取适当措施,易使林木形成浅根系,容易遭受病害及风倒.深耕及大穴深栽可避免此项弊病.
四旁地指四旁植树所用的土地.在农村地区四旁地基本上就是农耕地或与农耕地相类似的土地,条件都较好,其中水旁地有充足的土壤水分供应,条件更好.在城镇地区四旁地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可能是好地,有的可能是建筑渣土(往往富含泥灰),有的地方有地下管道及电缆,有的地方则有屋墙挡风、遮荫或烘烤等影响.
撩荒地是指停止农业利用一定时期的土地,它的性质随撩荒的原因及时间长短而定,一般撩荒地的土壤较为瘠薄,植被稀少,有水土流失现象,草根盘结度不大.撩荒多年的造林地,其上的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大,与荒山荒地的性质接近,深山远山地区因不便经营而退耕还林的撩荒地,其土壤条件可能尚未恶化,经过耕作已消灭了原生植被,对整地和造林都是有利的.
在农耕地、四旁地、撩荒地上造林时,株行距配置一般不受什么限制,只是梯田上造林时,要考虑到梯田的宽度及种植点主梯田埂的距离等因素.
三、采代迹地和火烧迹地
采伐森林(指皆伐,下同)后所腾出来的林地称为采伐迹地.刚伐后的新采伐迹地是一种良好的造林地,光照充足,土壤疏松湿润,原有林下植被衰退,而喜光性杂草尚未侵入.应当争取时间及时进行人工更新.但新采伐地上伐根尚未腐朽,林地树种幼树及枝丫堆占地较多,影响种植点配置及造林密度的落实.采伐时的集材方式对新采伐迹地的影响颇大.地面集材的集材道及装车场附近或冲刷成沟,或土壤压紧,往往形成不便于造林的土地.这种面积可占到整个采伐迹地面的10—15%,绞盘机集材的破坏更为严重.因空索道集材对林地没有什么破坏,对人工更新是有利的.
新采伐迹地如不及时更新而变成老采伐迹地,其上的环境状况也随立地发生剧烈变化.一方面,喜光杂草大量侵入,迅速扩张占地,土壤的根系盘结度变大,造林地有时有草甸化或沼泽化的倾向,不利于造林更新,必须较细致地整地.另一方面,老采伐迹地上伐根及枝丫堆都已腐朽,有利于进行机械化作业及均匀的种植点配置.
火烧迹地是森林被火烧后腾出的林地,它与采伐迹地类似,但除此之外还有其本身的特点.火烧迹地上往往站杆、倒木较多,需要进行清理.火烧迹地上的土壤的灰分养料增多,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因土温增高而有所促进,林地上杂草少,故也应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及时进行人工更新.上述火烧迹地的特点都随火烧的性质、次数和强度的不同而有程度上的差别.新火烧迹地如不及时更新而较变为老火烧迹地,其上的环境状况也发生剧烈变化.与老采伐迹地相似.
四、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这类造林地的共同特点是造林地上已长有树木,但其数量不足或质量不佳,或树已衰老,需要补充或更替造林.
在已局部天然更新的迹地上,需要进行局部造林,原则上是见缝插针,栽针保阔,必要时也在砍去林分原有的低价值树木,使新引入的珍贵树木得到均匀的配置.
已经形成的次生林,如分布不均,质量不佳,无继续经营前途时,就需要用人工种植方法进行改造.这类造林地一般土壤条件较好,但原有的林木和造林引入的幼树之间矛盾较大,需要采取措施合理调节.
林冠下造林地是指老林未采伐之前先在大林冠下进行伐前人工更新的造林地.这类造林地也有良好的土壤条件,杂草不多,但上层林冠对幼树影响较大,适用于幼年耐荫的树种造林,可粗放整地,在幼树长到需光阶段之前要及时伐去上层林冠.采用择伐作业的林地,如需进行补充人工更新,其情况和林下造林地相似.疏林地作为造林地时,其性质介于林冠下造林地与荒山荒地之间,实际上更新接近于荒山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