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度量衡为什么从汉朝到宋朝有那么大变化?

如题所述

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吕立国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5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有很多,但是我认为主要还是两个原因

一是封建时期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贪政,为了从劳动者手中获取更多利益,不断地把度量衡加大,古人也做过统计和记载,自魏晋至隋实现统一的三百年之间,尺增加了三十厘米,升容升至秦汉时期的三倍。

二是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政权更迭次数过多,导致度量衡的标准物出现损坏丢失,各地的度量衡产生了不统一的现象,而后实现统一的政权,不得不重新确定校正新的度量衡制度,从混乱到统一的过程中,度量衡的标准也随之产生了偏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15
这是有现实状况存在的,假设汉朝的车轮矩是1米,而汉朝的一些长度也是以此一米为单位的,就像英国的英尺是以某位国王的脚长为1英尺一样。
经过汉朝天下四百余年,之后,地上已经都是深的车辙了,换朝代的时候,因为古代信奉五德终始说,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德,一德克一德,一生一德,这和五行相生相克是一样的,而五德的每一德都配一种颜色,改朝换代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继位显得很有说服力“君权天授”,就会宣扬我们是什么德,为什么克前朝的德,而服饰、旗帜等都会因此而变更颜色以及图案,在这种时候,车辆上的一些布置也会随之改变(特别是战车)
在变更布置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1米的车矩已经造成的车辙使道路无法行走了,必须变更车矩的长度,而在车矩长度变更以后,他们仍然称此为1米,但事实上的长度已经更变了,其他的一些长度也会因此变更
因此,度量衡也就发生了变化,而从汉朝到宋朝,从公元前一百多年到公元后一千多年,相隔千载,度量衡发生的变化很大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3个回答  2012-11-15
经历过N多个朝代,每个朝代变更时都想对前朝的一些事、物进行改善,所以才会有很大差异。
不稀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嘛。
第4个回答  2012-11-15
历史在变化,1000多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