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农历,阴历,阳历怎样来分辩?

就是我们过的日期

阳指太阳,阴指太阴(月亮)。
阳历是按太阳造成的季节变换确定历年的。月是年的分割。
阴历是按月相变化的周期确定历月的。年是月的积累。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但农历并不是真正的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它通过增设闰月的方法,使多年的平均历年也符合季节变化的周期。 真正的阴历,现在全世界仅存一种,即伊斯兰历。

阳历,亦称公历、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从这一年后,阳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罗马皇帝朱里·恺撒所实行的“儒略历”(旧历)。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这种历法在每一万年中约错三天,比旧的“儒略历”每四百年就错三天。

由于这种历法是根据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节气”是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过一两天。
西洋历法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的。利玛窦的“泰西历法”当属“儒略历”。太平天国实行的“天历”,对中国的阴历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阳历,但对它也有所改订。“天历”中有中国原有的“干支”,也有阳历的“礼拜”(星期),可谓阴阳合历。“天历”在中国历法上说来,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历法。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和阳历。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从此,我国也采用了公元纪年的历法。
---------------------
如何协调公历比农历多的11天
12个农历约354天,比公历年少11天.我国如何协调这几天?
因为公历都是365天,而农历自古延伸至今与公历就相差甚远,故在我国农历中就有闰年之习,以协调公历与农历的差距.所以农历有闰月,每三年有一次闰年,也就是民间的说法:三年两头闰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8614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17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阳历)两种. 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比回归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这样,4年就要相差23小时15分4秒(5小时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闰年.但这样一来,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时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历)两种. 我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使用农历.农历一年中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但13个月中有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七月,闰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内.因为12个朔望月为354.3672天(29.5306×12),与回归年相差11天,过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过3年后就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这样这一年就有13个月.我国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祖冲之发现,如果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就和19个回归年几乎相等,这就是19年7闰.这个发现要比古希腊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
http://www.zydl.net/2004/2004109144139885.doc
参考资料:http://llyyqqchh.blogdriver.com/llyyqqchh/115624.html
第2个回答  2006-03-18
阳历,即太阳历,是以四季循环的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周期,与月相变化无关。太阳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是人为规定。

阴历,即太阴历(月球我国古代称太阴),以月球圆缺的周期朔望月为基本周期。历月平均长度29.5天,规定单数月30天,双数月29天,12个历月为1年,共354天。规定30年内增加11个闰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阴历只在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使用。(注意跟我们有的阴历不是一个概念)

公历,公共历法简称。现行世界通用历法,真名格里高利历(罗马教皇制定颁布),太阳历的一种。天天在用就不具体说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属阴阳历(我们经常简称为阴历,这里一定要与前面所说的太阴历区别)。以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作为历月的基础,同时又考虑回归年的周期,采用加闰月的方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以朔日作为第个历月的初一,两朔日之间的时间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设12个月,共354或355天。为使历年平均接近回归年,在19个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共384或385天,叫作闰年。19个历年和19个回归年的长度几乎相等,7个闰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实际是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是不是出你意外),二者相间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气,如含有中气雨水的月为正月。19个回归年中有19*12=228个中气和节气,但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阴阳历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这一年的闰月
第3个回答  2006-03-24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阳历)两种. 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比回归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这样,4年就要相差23小时15分4秒(5小时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闰年.但这样一来,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时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历)两种. 我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使用农历.农历一年中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但13个月中有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七月,闰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内.因为12个朔望月为354.3672天(29.5306×12),与回归年相差11天,过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过3年后就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这样这一年就有13个月.我国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祖冲之发现,如果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就和19个回归年几乎相等,这就是19年7闰.这个发现要比古希腊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
阳历即太阳历,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以回归年为历年,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余5日为过年的节日。阳历传入欧洲后,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公元前8年,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了调整。儒略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多出0.7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
阴历即太阴历,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回历是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回历奇数的月份为30日,偶数的月份为29日,十二个月为一年,共354日。十二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如下置闰法:每3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设11个闰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的12月为30日,共355日。回历的起始历元定在穆罕穆德从麦加迁到麦地拿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
阳历的缺点在于只顾太阳,不顾月亮,月份与月相无关。阴历的缺点是偏爱月亮,丢掉了太阳的周期性运动,使日子与节令脱离。那么有没有兼顾月亮塑望周期与太阳的回归周期的历法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阴阳历。
阴阳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既能照顾季节时令,又能使每月的月相与日期固定。我国长期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最好代表。
农历按太阳运行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二十四等分,就得到二十四节气。同时,农历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定月,即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我国历代曾颁布过一百多种历法。农历相传是从“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演变而来的,到汉朝实行太初历(已确定二十四节气)以后,历法才基本固定下来。
现行农历是清初推出的《时宪历》。清1644年(农历甲申年)入关后删改明末崇祯历书,于1645年即农历乙酉鸡年正式颁布《时宪历》。民国初年曾称为夏历,民间称旧历(称格里历为新历),也有人不恰当地称之为阴历。这部历法与夏商周使用的夏历不同(周朝是周历夏历同时使用的),为了区别,1970年改称为农历。
必须注意的是农历的月日传统上均以中文表示,而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zhēng)月。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廿,音nìan(念)。
农历与季节大致相符,所以长期以来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历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既牵涉到太阳的视运动,又牵涉到月亮的视运动,迫使古代天文学家去认真观察太阳、月亮等天体,从而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农历纪年。中国的传统纪年与公元纪年不同,采用干支纪年,十干十二支搭配(俗称六十甲子),六十年一循环,每60年就重复一次,为示区别,春秋时就有诸侯王以年号纪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天干地支正式同时使用,这种纪年还是有缺点,就是不连续——每换一个年号,就从元年算起。辛亥革命(公历1911年)后,曾拟采用黄帝纪年,即以黄帝诞生那一年为中华元年,但黄帝诞生年究竟距今多少年,学术界没有定论,结果决定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从那时开始,农历纪年采用“双轨制”:民国纪年与干支纪年并行。1949年后,则是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并行,如今年是乙丑年(鸡年),公元2005年。
公历,指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自已好好看吧,定有收获
第4个回答  2006-03-17
阳历即太阳历,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以回归年为历年,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余5日为过年的节日。阳历传入欧洲后,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公元前8年,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了调整。儒略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多出0.7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
阴历即太阴历,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回历是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回历奇数的月份为30日,偶数的月份为29日,十二个月为一年,共354日。十二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如下置闰法:每3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设11个闰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的12月为30日,共355日。回历的起始历元定在穆罕穆德从麦加迁到麦地拿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
阳历的缺点在于只顾太阳,不顾月亮,月份与月相无关。阴历的缺点是偏爱月亮,丢掉了太阳的周期性运动,使日子与节令脱离。那么有没有兼顾月亮塑望周期与太阳的回归周期的历法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阴阳历。
阴阳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既能照顾季节时令,又能使每月的月相与日期固定。我国长期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最好代表。
农历按太阳运行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二十四等分,就得到二十四节气。同时,农历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定月,即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我国历代曾颁布过一百多种历法。农历相传是从“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演变而来的,到汉朝实行太初历(已确定二十四节气)以后,历法才基本固定下来。
现行农历是清初推出的《时宪历》。清1644年(农历甲申年)入关后删改明末崇祯历书,于1645年即农历乙酉鸡年正式颁布《时宪历》。民国初年曾称为夏历,民间称旧历(称格里历为新历),也有人不恰当地称之为阴历。这部历法与夏商周使用的夏历不同(周朝是周历夏历同时使用的),为了区别,1970年改称为农历。
必须注意的是农历的月日传统上均以中文表示,而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zhēng)月。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廿,音nìan(念)。
农历与季节大致相符,所以长期以来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历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既牵涉到太阳的视运动,又牵涉到月亮的视运动,迫使古代天文学家去认真观察太阳、月亮等天体,从而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农历纪年。中国的传统纪年与公元纪年不同,采用干支纪年,十干十二支搭配(俗称六十甲子),六十年一循环,每60年就重复一次,为示区别,春秋时就有诸侯王以年号纪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天干地支正式同时使用,这种纪年还是有缺点,就是不连续——每换一个年号,就从元年算起。辛亥革命(公历1911年)后,曾拟采用黄帝纪年,即以黄帝诞生那一年为中华元年,但黄帝诞生年究竟距今多少年,学术界没有定论,结果决定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从那时开始,农历纪年采用“双轨制”:民国纪年与干支纪年并行。1949年后,则是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并行,如今年是乙丑年(鸡年),公元2005年。
公历,指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参考资料:在网络上找到的,不知可不可以帮到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