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武术套路融入实战中

入题!~~~~~

  这个问题很好,我觉得我无法全面解读,下面摘抄八极武师常玉刚先生的文章供大家学习。

  我所认识的八极拳小架——与韩起先生商榷

  2005年第9期《中华武术》刊登了韩起先生题为《我看八极拳小架》的文章,文章大致思想内容是:八极拳门套路中有趟小架,这趟拳无论是整套练习,还是拆开单式练习,都费时费力,没有实战意义,其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都是做些无用之功。文中说:“哪怕他已练了三四年,甚至十年八年,可有练出实战真功的?”韩起的文章不仅对八极拳有此看法,对形意拳、八卦掌等也有雷同看法。他说:“他在八极拳里打了二十四年的滚,没见过门人靠一遍遍打小架升华出技击真功夫的人。”另外,不知他七年前在哪里讨得吴连枝老师的话:“中国武术由于套路的长期影响,在技击上走了很多弯路,不如拳击训练有严谨的科学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恩师吴连枝就坐在我身旁。我问老师七年前是否说过这样的话,他肯定的回答:“没有。”他说,从前他大概说过这样的话:“目前中国的样板武术虽根植于传统武术之中,但在发展过程中路子有些偏倚,套路一味追求高难度的空翻跳跃,一趟拳下来,一个冲拳、撑掌的技击动作都难见到,不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的本旨,也不便广泛传播,应引起各级武术科研和教学机构的重视,不然,将有失中国武术的传统性。”他还说:“中国武术很好,但着眼点应放在养生健身和技击使用两个方面,偏废哪个方面都不可取。”
  吴老师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武术名家,他的这些意见是中肯的。但韩起先生却改变了吴老师讲话的初衷,是不礼貌的,也有违学术争鸣的严谨性。
  目前,武术界在对待中国传统武术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机械的“套路无用论”;另一种是“套路使用论”。我认为这两种论点都不可取,因为它们在客观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法则,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机械的“套路神秘论”和“套路使用论”

  武术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文化,它从某个侧面印迹了中国几千年文明进步的艰辛历程,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财富。但武术的发展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一个观点、一种思想、一科学问,既应允许它有个性化存在,更应允许它不断总结完善,在学习和实践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种无静止的充实完善,是成功的基石。
  我针对机械的“套路神秘论”和“套路使用论”,讲两则从前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一则。说从前有一习八极拳者,人长得很结实,功夫练得也不错,在三乡五村人们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夸他功夫好。一日,农作休息,大家凑到一起闲聊,说起武术,习武者便口若悬河喋喋不休,显出一股盛气。正在兴致时,人群中突然站起一年轻人对习武者说:我们知道你功夫很好,你能否当着大家的面给我们露两手?习武者不悦,觉得自己身价高,当着这些不会武术的人演练没啥劲。这时,大家同时起哄,习武人拗不过,便站了起来,蹲了一个马步闭肘式,言道此式上观天、下观地、眼观四面八方,即使张飞在世也无法近身。年轻人不信。习武者说可以上前比试。冷不防,年轻人朝习武者前胸就是一记横拳,习武者倒地。习武者不解,复而再试,仍作闭肘势,一心盯住年轻人的前横拳。不料,年轻人却来了一记横扫腿,又将习武者扫倒在地,众人捧腹大笑……
  二则。说有一武痴,把前辈传留下来的经典武术套路任意改造,美其名曰“为了实战”。他改进的套路要步型没步型,要手型没手型,抖肩缩颈、摇头晃脑,其实这本是武术技击之大忌,可他硬将此当成了技击实战之至宝,想象中,只有这样的武术才最优秀。教习学生时,将喂招打招误认是实战,学生们也将老师随意改进的套路笃信不疑,总觉得这就是武术技击的最高境界。一日,举办比赛,这些从未戴过技击手套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怀信心地报名参赛。学生上场没几回合,便纷纷告败,师生大惑,相观无言。
  讲上述两则故事是想提醒大家,前者照搬老师所授“真言”,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殊不知,前辈所教内容虽好,但也都有局限性。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性格不同,身体条件也不同,实际运用中也应当不同,要学会有选择的吸取,要在反复练习和技击训练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练法和打法,不然就会犯照袭照搬、盲目崇拜的错误;后者,不从基础做起,还没真正进入武术殿堂,就盲目否认,虽大胆改革,但最终跳不出就套路论套路的圈圈,其结果还是不堪一击。

  论“套路无用论”

  套路,是中国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是基本功,大家通过套路训练,既可追溯历史,寻求这种功夫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从中理解前人创拳时将每个散手招式通过套路形成排列组合的文化寓意,又可以通过有规律的技能练习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可以说,套路是中国武术存在的重要载体。
  中国武术不同于西方人的拳击和其他国家搏击术,因为两者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理想目标也不同。
  学习武术的过程也像学习书法、音乐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书法必须从一横、一竖、一个笔画开始;学音乐也要从一个音符、一个音节开始,既需要付出艰辛劳动,也需要不断参悟和修正,要在不懈的奋斗中去粗取精超越自我。
  古人创拳是来源于实战,是在继承前人技能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或刚、或柔、或刚柔并存,是由创拳人的自身素质与客观条件所决定。今天,大家要继承传统武术,也应当遵循这一法则,做到有选择的继承和接受。至于传统武术是否有技击作用,能否练出实战真功,历史已做出回答,我这里勿需多言。
  技击,是中国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还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研究武术技击,应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文化水准之上。古人将“武”用“止”“戈”两字组成,其意义之深远显而易见。
  止戈就是要制止拼斗,而真正实现“止戈”又必须具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这个实力就是强壮的体魄、良好的技能、无畏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四者缺一不可,国家如此,人亦应如此。
  今天我是用积极的态度和韩起先生讨论如何继承传统武术的问题,批评地继承中国传统武术,要找到传统武术在继承和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并努力地去完善和弥补它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仅持一己之见,就片面地否定中国武术的合理性,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客观。中国武术不仅寄托了民族感情,而且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武术套路融入实战中难度很大。
传统武术的武术套路是相当于健身操的,是用来强身健体还有增强身体协调性的一种训练。套路运用到实战中是不可取的。因为实战总得碰到意想不到的对手,和各种奇葩的进攻招式,套路的打法过于模式化,无法灵活的应对实战。

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但武术的核心并不是套路而是体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应的锻炼,将功夫放在套路上,对于真正的武功来说是一种低效率的练功方法。
不推荐把武术套路融入实战中。
第2个回答  2008-03-31
所谓的套路是单个或几个动作的组合,是为了让习者更好的去练习、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创立的。
套路是很多多个的技巧组合的,把每个单独的拆开是很强的武技,但不能死用,现实格斗中有很多变化,需要根据情况自己变化、调整,如果你死用套路,打一次就被人看穿了。除非能达到大师级,否则在实战中死用套路是不可取的。
记住套路的作用不是为了实战,而是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第3个回答  2008-03-31
武术中的套路,在古代就是应用到实战当中的,先人们把累计下来的经验和动作整合后才有的套路,由于动作较多记忆起来较难!所以把它们编成一整套的动作不用时练习,用时就要因实际情况来灵活应用了。
第4个回答  2008-04-01
不可能把固定的武术套路容入施展中 只能从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