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民间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古代的

如题所述

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太庙在明清时期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也是展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最高场所。简单的说法就是:“皇家祠堂”。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扩展资料:

几个著名的祠堂:

1、广州陈家祠

祠堂建筑主要有大门、前堂、正堂以及两旁的厢房组成,按中轴对称的方式,围合成庭院。正堂内供奉老祖宗牌,两旁有夹室,分别存放族谱和祭祀用具。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是很重要的社会单位,作为家族代表的祠堂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安徽歙县棠樾村鲍氏支祠

在古代,家族中的重要事情都必须到祠堂中去进行。家族中人结婚,必须到祠堂去举行婚礼;家族中有人去世,必须到祠堂去举行丧礼;家族内部有重要事情,族长在这里召集族人共同商议。

总之所有家务事都到祠堂去,这种做法表明了一种观念,即凡事必告于先祖。同时也是告诫后人不要忘记根本,所以很多家族祠堂的名称也都具有这种含义,例如“敦本堂”、“叙伦堂"等等。

3、汝城金山村李氏家庙

祠堂是一个家族或姓氏的代表,它体现一个家族或姓氏在地方上的地位、势力、威信和荣誉。因此祠堂之间的互相攀比就成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家各姓聚集族人,倾尽财力物力,务必把祠堂建得壮美无比,想要超过人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法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祠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