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西周时期第一个四合院的院落特征和空间构成

我国历史上西周时期第一个四合院的院落特征和空间构成

为“陕西岐山凤雏西周住宅遗址”。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但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8
  四合院建筑最早起源于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它是典型的木构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
  方形建筑可以算是早期建筑的代表。发掘于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早期农耕文化的代表,其远古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60 ~7355 年前。村落由一座座半地穴式建筑构成,平面多为不规则的圆形,面积约6 ~8 m2。到了距今约4800 ~6700 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方形房屋逐渐在黄河流域占据了统治地位,房屋面积扩大为 20m2左右,建筑平面形式发生了由圆到方的演变。
  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遗址中,出现了一类体量较大的建筑,考古学家称其为“大房子”。“大房子”的进门是一个大空间,内设火塘,可能是聚会或举行仪式的场所。后部划分为3个小空间,仍为生活起居的卧室。这种前部厅堂、后部卧室的布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前堂后室”的实例。仰韶文化晚期,村落联合体中心村落开始出现前后和左右分间的房屋。发掘于渭水上游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心村落的“原始殿堂”,就是多空间的复合体建筑。主室呈东西展开的长方形,左右近后山墙各有一大柱,形成轴对称格局。至此,“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格局基本形成。
  在 4000 年前左右的铜、石并用时代,建筑布局中开始出现了院落。对于由简单的单体建筑发展成为群体建筑这一演变过程来说,院落的出现是一个重要阶段。院落起初只是作为房屋之间的空隙,到了西周时期,院落开始与单体建筑结合,形成了布局严谨的四合院建筑。发掘于陕西岐山的凤雏村遗址具有明确的中轴线,其上由外而内依次排列着影壁、大门、庭院、前堂和后室,东西两侧为通常的厢房。“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布局说明早在周时期已经实现了单体建筑向群体建筑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