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新教版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如题所述

浙教版科学七上(2012版)

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发现
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 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
2.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 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能从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生活和环境。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走进科学实验室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元件符号为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元件符号为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实验室安全守则:(部分)
1. 不能用湿手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2. 没有老师的指令,不得试嗅或直接接触任何化学试剂。
3.烧伤或烫伤的处理方法是: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4.被化学试剂灼伤的处理方法是:用缓慢的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常见的实验操作:
1、用滴管来取用少量溶液。
操作要领:①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
②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
③滴管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2.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和操作要领
①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酒精灯灯焰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②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③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三、科学观察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摄像机等。
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科学观察中常常会观察到各种现象。如:颜色的改变;气体的出现;沉淀的产生;状态的改变;声光的产生等,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综合判断,得到科学结论。
四、科学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
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
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X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
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2、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3),还有较小的体
积单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3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

3、面积的测量。
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与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样,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1)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2)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积=每一方格的面积×总的方格数。
3、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人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后再 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体温计是一类特殊的温度计。测量范围从35℃~42℃。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
度计、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SARS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辐射温度计、卫星的遥感测温、光谱分析等。
五、科学探究
科学的本质,它的核心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
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
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在以上这些特征中最基础的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
动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养活自己,属于异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能进行自由快速地运动,植物却不能。
3.观察蜗牛
蜗牛的感觉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二、细胞
1、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它们的作用如下。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遗传有关。
除此以外,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的作用如下。
细胞壁:保护与支持植物细胞;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
液泡:内含细胞液。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共同点是::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是:
(1)植物细胞的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还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这两种细胞器;
(2)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成为细胞质和外界环境之间唯一的屏障。
3、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一般包括四个过程:
(1)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安放在接近光源,身体的左前侧;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张开,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1)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要观察的部分对准通光孔;2)从侧面观察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4)调焦::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有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为止。
3、制作并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
擦——滴——撕——展——盖——染——吸——观(主要环节如下)
(1)把洋葱鳞片切成大小约0.5厘米见方的小块;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撕下洋葱内表皮,放在载玻片清水中用镊子展平;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4.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观(主要环节如下)
(1)用擦镜纸将载玻片沿一个方向擦干净。;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用牙签在漱口后的口腔内壁清刮几次,将牙签上的口腔上皮细胞均匀的涂抹在载玻片生理盐水中;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亚甲基蓝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
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卵细胞受精后会迅速分裂,逐渐形成一个由众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团。
科学研究发现,细胞内存在着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在动物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最终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会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的过程叫细胞生长。
(2)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胞数目的增加;通过细胞的生长实现细胞体积的增大;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细胞种类的增加;
2.组织
(1)植物和动物的受精卵是一个细胞,它经过多次分裂和生长后,除少数细胞继续分裂外,其余大部分细胞则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2)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
(3)植物各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分别是:
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营养组织具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输导组织具有输送物质(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作用;机械组织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
(4)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5)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上皮组织: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功能,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血液、软骨、肌腱等具有运输和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内都有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又可分为三种: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如图2-23)构成。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神经组织主要分布在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
3.器官和系统
(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2)植物的器官: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其中,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称为生殖器官;根、茎和叶则与植物制造自身营养物质和生长有关,称为营养器官。
(3)人体也有很多器官。如: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再如: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
(4)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构成系统。例如,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这些消化器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所有这些消化器官的总和称为消化系统。
除了消化系统外,人体还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七个系统。
(2)系统由若干个功能相近的器官构成,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各系统组合而成多细胞的生物个体。这些系统彼此分工合作,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协调下,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生命现象。
4.结构与层次
(1)多细胞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2)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四、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
(1)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一个“界”含有若干个“门”,一个“门”含有若干个“纲”,以此类推,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物种)。
(2)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
2.常见的脊椎动物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像鱼、蛙、鸟、兔等动物,它们的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分别可称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
(2)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几大类。
(3)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

3.常见的无脊柱动物
(1)根据各种无脊椎动物不同的形态特征,科学家将无脊椎动物分成了许多类。例如,海蜇、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涡虫、血吸虫等属于扁形动物;蛔虫、蛲虫等属于线形动物;蚯蚓等属于环节动物;蜗牛、螺、蚌、乌贼等属于软体动物;蚱蜢、虾、蜘蛛、蜈蚣等属于节肢动物。
(2)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
(3)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没有脊椎骨,它们的形态各异,按照形态和结构可分类如下。

五、常见的植物
1、种子植物
(1)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
(2)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又将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被子植物有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裸子植物都有根茎叶和种子四大器官。
被子植物又被称为绿色开花植物。
2.孢子植物
(1)阴湿环境中,经常生长着一些低矮的不开花的植物,如蕨、胎生狗脊等。它们没有种子,但有根、茎、叶.到了夏天,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这种植物称为蕨类植物
(2)在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中,我们还能看到地钱和葫芦藓等另一类没有种子的植物。它们的结构比蕨类更简单,没有真正的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也没有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这些植物称为苔藓植物
(3)在池塘和海洋中,还生活着另一类结构更为简单的植物——藻类植物。我们平常吃的紫菜和海带就是两类大型的藻类植物,而池塘里的团藻和水绵就小多了,只能在显微镜下才看得清楚。
3.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自然界的植物共可分为五大类,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们的特征如下。

六、物种的多样性
1.单细胞生物
(1)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用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些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2)衣藻是一种单细胞的藻类植物,能游动,在发绿的池水中常可以找到它。它呈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外面由细胞壁包围着,里面有一个大型杯状的叶绿体,有一个细胞核,鞭毛基部有两个伸缩泡,在细胞的近前端有一个红色眼点。
(3)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的体内有一对成型的细胞核,即大核和小核,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表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近万根纤毛。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草履虫用口沟摄取食物,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用伸缩泡排出废物,用纤毛进行运动
2.多细胞生物
3.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1)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丧失栖息地造成的。乱砍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都会使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生存的条件急剧恶化
(2)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1
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发现
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 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
2.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 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能从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生活和环境。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走进科学实验室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元件符号为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元件符号为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实验室安全守则:(部分)
1. 不能用湿手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2. 没有老师的指令,不得试嗅或直接接触任何化学试剂。
3.烧伤或烫伤的处理方法是: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4.被化学试剂灼伤的处理方法是:用缓慢的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常见的实验操作:
1、用滴管来取用少量溶液。
操作要领:①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
②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
③滴管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2.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和操作要领
①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酒精灯灯焰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②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③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三、科学观察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摄像机等。
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科学观察中常常会观察到各种现象。如:颜色的改变;气体的出现;沉淀的产生;状态的改变;声光的产生等,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综合判断,得到科学结论。
四、科学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
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
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X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
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2、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3),还有较小的体
积单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3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

3、面积的测量。
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与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样,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1)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2)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积=每一方格的面积×总的方格数。
3、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人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后再 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体温计是一类特殊的温度计。测量范围从35℃~42℃。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
度计、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SARS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辐射温度计、卫星的遥感测温、光谱分析等。
五、科学探究
科学的本质,它的核心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
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
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在以上这些特征中最基础的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
动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养活自己,属于异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能进行自由快速地运动,植物却不能。
3.观察蜗牛
蜗牛的感觉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二、细胞
1、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它们的作用如下。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遗传有关。
除此以外,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的作用如下。
细胞壁:保护与支持植物细胞;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
液泡:内含细胞液。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共同点是::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是:
(1)植物细胞的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还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这两种细胞器;
(2)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成为细胞质和外界环境之间唯一的屏障。
3、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一般包括四个过程:
(1)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安放在接近光源,身体的左前侧;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张开,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1)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要观察的部分对准通光孔;2)从侧面观察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4)调焦::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有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为止。
3、制作并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
擦盖玻片,滴一滴清水,……(主要环节如下)
(1)把洋葱鳞片切成大小约0.5厘米见方的小块;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撕下洋葱内表皮,放在载玻片清水中用镊子展平;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4.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观(主要环节如下)
(1)用擦镜纸将载玻片沿一个方向擦干净。;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用牙签在漱口后的口腔内壁清刮几次,将牙签上的口腔上皮细胞均匀的涂抹在载玻片生理盐水中;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亚甲基蓝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
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卵细胞受精后会迅速分裂,逐渐形成一个由众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团。
科学研究发现,细胞内存在着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在动物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最终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会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的过程叫细胞生长。
(2)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胞数目的增加;通过细胞的生长实现细胞体积的增大;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细胞种类的增加;
2.组织
(1)植物和动物的受精卵是一个细胞,它经过多次分裂和生长后,除少数细胞继续分裂外,其余大部分细胞则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2)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
(3)植物各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分别是:
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营养组织具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输导组织具有输送物质(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作用;机械组织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
(4)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5)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上皮组织: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功能,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血液、软骨、肌腱等具有运输和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内都有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又可分为三种: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如图2-23)构成。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神经组织主要分布在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
3.器官和系统
(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2)植物的器官: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其中,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称为生殖器官;根、茎和叶则与植物制造自身营养物质和生长有关,称为营养器官。
(3)人体也有很多器官。如: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再如: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
(4)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构成系统。例如,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这些消化器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所有这些消化器官的总和称为消化系统。
除了消化系统外,人体还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七个系统。
(2)系统由若干个功能相近的器官构成,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各系统组合而成多细胞的生物个体。这些系统彼此分工合作,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协调下,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生命现象。
4.结构与层次
(1)多细胞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2)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四、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
(1)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一个“界”含有若干个“门”,一个“门”含有若干个“纲”,以此类推,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物种)。
(2)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
2.常见的脊椎动物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像鱼、蛙、鸟、兔等动物,它们的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分别可称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
(2)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几大类。
(3)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
3.常见的无脊柱动物

(1)根据各种无脊椎动物不同的形态特征,科学家将无脊椎动物分成了许多类。例如,海蜇、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涡虫、血吸虫等属于扁形动物;蛔虫、蛲虫等属于线形动物;蚯蚓等属于环节动物;蜗牛、螺、蚌、乌贼等属于软体动物;蚱蜢、虾、蜘蛛、蜈蚣等属于节肢动物。
(2)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
(3)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没有脊椎骨,它们的形态各异,按照形态和结构可分类如下。
五、常见的植物

1、种子植物
(1)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
(2)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又将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被子植物有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裸子植物都有根茎叶和种子四大器官。
被子植物又被称为绿色开花植物。
2.孢子植物
(1)阴湿环境中,经常生长着一些低矮的不开花的植物,如蕨、胎生狗脊等。它们没有种子,但有根、茎、叶.到了夏天,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这种植物称为蕨类植物
(2)在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中,我们还能看到地钱和葫芦藓等另一类没有种子的植物。它们的结构比蕨类更简单,没有真正的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也没有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这些植物称为苔藓植物
(3)在池塘和海洋中,还生活着另一类结构更为简单的植物——藻类植物。我们平常吃的紫菜和海带就是两类大型的藻类植物,而池塘里的团藻和水绵就小多了,只能在显微镜下才看得清楚。
3.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自然界的植物共可分为五大类,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们的特征如下。
六、物种的多样性

1.单细胞生物
(1)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用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些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2)衣藻是一种单细胞的藻类植物,能游动,在发绿的池水中常可以找到它。它呈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外面由细胞壁包围着,里面有一个大型杯状的叶绿体,有一个细胞核,鞭毛基部有两个伸缩泡,在细胞的近前端有一个红色眼点。
(3)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的体内有一对成型的细胞核,即大核和小核,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表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近万根纤毛。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草履虫用口沟摄取食物,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用伸缩泡排出废物,用纤毛进行运动
2.多细胞生物
3.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1)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丧失栖息地造成的。乱砍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都会使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生存的条件急剧恶化
(2)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
给我分哪
第2个回答  2012-11-01
浙教版科学七上(2012版)

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发现
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 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
2.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 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能从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生活和环境。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走进科学实验室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元件符号为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元件符号为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实验室安全守则:(部分)
1. 不能用湿手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2. 没有老师的指令,不得试嗅或直接接触任何化学试剂。
3.烧伤或烫伤的处理方法是: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4.被化学试剂灼伤的处理方法是:用缓慢的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常见的实验操作:
1、用滴管来取用少量溶液。
操作要领:①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
②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
③滴管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2.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和操作要领
①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酒精灯灯焰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②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③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三、科学观察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摄像机等。
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科学观察中常常会观察到各种现象。如:颜色的改变;气体的出现;沉淀的产生;状态的改变;声光的产生等,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综合判断,得到科学结论。
四、科学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
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
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X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
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2、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3),还有较小的体
积单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3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

3、面积的测量。
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与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样,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1)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2)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积=每一方格的面积×总的方格数。
3、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人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后再 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体温计是一类特殊的温度计。测量范围从35℃~42℃。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
度计、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SARS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辐射温度计、卫星的遥感测温、光谱分析等。
五、科学探究
科学的本质,它的核心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
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
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在以上这些特征中最基础的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
动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养活自己,属于异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能进行自由快速地运动,植物却不能。
3.观察蜗牛
蜗牛的感觉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二、细胞
1、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它们的作用如下。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遗传有关。
除此以外,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的作用如下。
细胞壁:保护与支持植物细胞;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
液泡:内含细胞液。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共同点是::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是:
(1)植物细胞的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还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这两种细胞器;
(2)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成为细胞质和外界环境之间唯一的屏障。
3、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一般包括四个过程:
(1)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安放在接近光源,身体的左前侧;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张开,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1)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要观察的部分对准通光孔;2)从侧面观察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4)调焦::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有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为止。
3、制作并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
擦——滴——撕——展——盖——染——吸——观(主要环节如下)
(1)把洋葱鳞片切成大小约0.5厘米见方的小块;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撕下洋葱内表皮,放在载玻片清水中用镊子展平;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4.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观(主要环节如下)
(1)用擦镜纸将载玻片沿一个方向擦干净。;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用牙签在漱口后的口腔内壁清刮几次,将牙签上的口腔上皮细胞均匀的涂抹在载玻片生理盐水中;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亚甲基蓝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
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卵细胞受精后会迅速分裂,逐渐形成一个由众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团。
科学研究发现,细胞内存在着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在动物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最终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会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的过程叫细胞生长。
(2)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胞数目的增加;通过细胞的生长实现细胞体积的增大;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细胞种类的增加;
2.组织
(1)植物和动物的受精卵是一个细胞,它经过多次分裂和生长后,除少数细胞继续分裂外,其余大部分细胞则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2)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
(3)植物各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分别是:
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营养组织具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输导组织具有输送物质(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作用;机械组织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
(4)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5)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上皮组织: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功能,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血液、软骨、肌腱等具有运输和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内都有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又可分为三种: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如图2-23)构成。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神经组织主要分布在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
3.器官和系统
(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2)植物的器官: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其中,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称为生殖器官;根、茎和叶则与植物制造自身营养物质和生长有关,称为营养器官。
(3)人体也有很多器官。如: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再如: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
(4)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构成系统。例如,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这些消化器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所有这些消化器官的总和称为消化系统。
除了消化系统外,人体还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七个系统。
(2)系统由若干个功能相近的器官构成,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各系统组合而成多细胞的生物个体。这些系统彼此分工合作,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协调下,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生命现象。
4.结构与层次
(1)多细胞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2)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四、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
(1)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一个“界”含有若干个“门”,一个“门”含有若干个“纲”,以此类推,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物种)。
(2)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
2.常见的脊椎动物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像鱼、蛙、鸟、兔等动物,它们的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分别可称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
(2)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几大类。
(3)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

3.常见的无脊柱动物
(1)根据各种无脊椎动物不同的形态特征,科学家将无脊椎动物分成了许多类。例如,海蜇、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涡虫、血吸虫等属于扁形动物;蛔虫、蛲虫等属于线形动物;蚯蚓等属于环节动物;蜗牛、螺、蚌、乌贼等属于软体动物;蚱蜢、虾、蜘蛛、蜈蚣等属于节肢动物。
(2)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
(3)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没有脊椎骨,它们的形态各异,按照形态和结构可分类如下。

五、常见的植物
1、种子植物
(1)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
(2)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又将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被子植物有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裸子植物都有根茎叶和种子四大器官。
被子植物又被称为绿色开花植物。
2.孢子植物
(1)阴湿环境中,经常生长着一些低矮的不开花的植物,如蕨、胎生狗脊等。它们没有种子,但有根、茎、叶.到了夏天,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这种植物称为蕨类植物
(2)在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中,我们还能看到地钱和葫芦藓等另一类没有种子的植物。它们的结构比蕨类更简单,没有真正的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也没有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这些植物称为苔藓植物
(3)在池塘和海洋中,还生活着另一类结构更为简单的植物——藻类植物。我们平常吃的紫菜和海带就是两类大型的藻类植物,而池塘里的团藻和水绵就小多了,只能在显微镜下才看得清楚。
3.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自然界的植物共可分为五大类,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们的特征如下。

六、物种的多样性
1.单细胞生物
(1)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用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些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2)衣藻是一种单细胞的藻类植物,能游动,在发绿的池水中常可以找到它。它呈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外面由细胞壁包围着,里面有一个大型杯状的叶绿体,有一个细胞核,鞭毛基部有两个伸缩泡,在细胞的近前端有一个红色眼点。
(3)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的体内有一对成型的细胞核,即大核和小核,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表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近万根纤毛。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草履虫用口沟摄取食物,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用伸缩泡排出废物,用纤毛进行运动
4.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1)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丧失栖息地造成的。乱砍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都会使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生存的条件急剧恶化
(2)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

参考资料:wz77414704